做孩子的「聖誕老人」

又是一年聖誕節。從上個世紀末西方節日逐漸被更多國人了解、熟知到現在,聖誕節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中參與度頗高的節日之一。從聚餐活動到交換禮物,慶祝聖誕節的方式五花八門,自然也有人貼上「文化入侵」「商家炒作」的標籤。但思來想去,在中國,聖誕節無論如何都更與年輕人有關——鮮紅的聖誕帽和掛在樹頂的聖誕彩燈,只會出現在繁華的商圈和熱鬧的購物中心,而不是西方社會中更普遍的社區街角、自家客廳。

說起來,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西方節日。這喜歡完全無關宗教,完全是源於那個讓人不忍心忘掉的故事:在平安夜,一個白鬍子的老人會穿著紅色的棉襖,帶著尖尖的紅帽子,坐在九隻馴鹿拉著的雪橇上穿梭在雲彩和星星中間。雪橇上有各種各樣的禮物,那是老人給孩子們特別準備的驚喜。老人會從煙囪爬進每一個家庭,把精心準備的禮物放在床頭的襪子里。在聖誕節微微發亮的清晨,孩子會發現屬於自己的歡喜。

這實在是一個太美好的設定。一個憨態可掬的老人不遠萬里長途跋涉,送來只屬於你的禮物,這代表著全世界給你的愛、鼓勵和善意。當一覺醒來發現床頭出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時,在興高采烈的歡呼和發自內心的喜悅之後,孩子的內心會留下什麼呢?我想,大概是對聖誕老人寬容自己曾經調皮的慶幸,對他了解自己喜好的驚嘆,和對世界善良而美好的認識吧。

自然,世界上並沒有聖誕老人,生活也不如童話世界中那樣充滿善意。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遲早會了解到,這世界除了五彩的糖果和繽紛的彩燈,還有冷漠、欺騙與傷害。但大多數父母或許都想盡自己最大努力,讓孩子公正而善意的童年世界持續的更久一些。也正因如此,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在聖誕節來臨之前就開始小心翼翼的關注孩子的願望,把孩子最希望得到的禮物偷偷準備好,期間或許還會用「再調皮聖誕老人就不送你禮物」來提醒孩子的行為,也點燃他們的期待。直到平安夜在孩子進入香甜的美夢,父母偷偷把禮物放在床邊,並在清晨和孩子一起慶祝驚喜的發生。總有一天,孩子會在越來越多的信息渠道中了解到,聖誕老人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他們或許會因為真相的殘酷而失望,但在父母的愛中建立起的對世界善意的基本信任,會變成強大的力量支撐他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未知。

中國也有很多精彩的讓孩子們著迷的故事、傳說。但每當傳說與現實生活交匯時,故事中的形象往往變成了樹立榜樣或嚇唬孩子的工具。特別是在管理孩子行為、樹立家庭規矩時常常出場的「妖怪」、「大灰狼」,或許一時會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比較而言,也讓孩子對世界的認識中增添了很多可能本不必要的恐懼和敵意。

臨近歲末年關,免不了要給自己或周圍的孩子準備禮物,最後就分享幾個和給孩子選禮物、送禮物有關的小提示。

首先,選禮物以孩子喜好為主。很多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禮物時,往往看重「對孩子好」、「有用」。這當然很重要,但送給孩子禮物的核心,應該是通過讓孩子感受到愉悅的方式,對孩子表達愛。顯然「有用」的東西作為禮物可能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愉悅,反而可能會引發反感,因此在送禮物這個話題上,「有用」應該讓位於孩子的喜好。當然這也不意味著一味迎合孩子的口味,如果能發現自己覺得有用而孩子又很喜歡的禮物,或通過觀察孩子的發展特點找到能夠激發孩子新興趣的禮物,都能很好地解決「送什麼禮物」的難題。

其次,「物」「情」並重。很多時候,贈送禮物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感情的方式,特別對於不善表達的中國父母,一份禮物可能飽含對孩子的愛、鼓勵、肯定和期盼。然而,單純的贈送禮物可能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有時由於孩子對禮物的要求與父母的意願不一致,「買禮物」甚至會引發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誤會。因此,贈送禮物時的情感表達是很重要的。這種表達不一定是長篇大論,有時讓孩子知道你心中的肯定和愛的一句簡單的話就足夠了。

第三,盡量減弱禮物「獎勵」的性質。好像不自覺地,我們會在送禮物的時候附加上一些要求和條件。我並不贊同這種做法,至少不贊同每一份禮物上都與「滿足要求」有關。一方面,作為「獎勵」的禮物可能會削弱內部動機,比如,認為努力讀書、承擔家務勞動的目的是獲得獎勵;另一方面,孩子可能會將「有條件」進行泛化,認為來自父母的肯定、幫助、關注,甚至是愛都是有條件的,這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和焦慮。至少,我們可以讓一些禮物的獲取是無條件的,僅僅是為了慶祝成長,品味生活,表達愛和憧憬未來。

其實,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是孩子的聖誕老人——代表全世界向孩子表達愛、善意、鼓勵和希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聖誕老人——代表自己的世界,向自己和他人表示愛、善意、鼓勵和希望。

聖誕節快樂!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有活力的親子陪伴
有哪些適合推薦給12-15歲男孩看的書?

TAG:儿童教育 | 圣诞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