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

人蔘是中醫的一個傳說。

各種瞎編歷史劇最喜歡的一個段橋……丫鬟端著一盅參湯……垂死病中驚坐起,巴拉巴拉遺囑身後事……一個人快死了還廢話連篇…….各種錐心刺血……全憑人蔘吊命。

人蔘又名人街、鬼蓋、玉精、地精、神草……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

人蔘為第三紀孑遺植物,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約40~50cm,輪生掌狀複葉。初夏開黃綠色小花,傘頂花序單個頂生,果實呈扁圓形。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蔘。藥用為五加科植物人蔘的乾燥根。

長期以來,由於過度採挖,資源枯竭,人蔘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以山西五加科「上党參」為代表的中原產區(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東西部)早已絕滅,東北參也處於瀕臨絕滅的邊緣。目前,東北的野生人蔘也極罕見。

人蔘已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長白山等自然保護區已進行保護。其它分布區也應加強保護,嚴禁採挖,使人蔘資源逐漸恢復和增加。東北三省已廣泛栽培,河北、山西、陝西、湖南、湖北、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均有引種。

栽培的人蔘6年就可收穫,但從藥用價值或珍貴程度講,似乎都無法與百年的老山參相比。種人蔘,會選擇處女地,收穫完後,這塊地暫時就廢了,五年內都無法再種人蔘,要休養生息,恢復地力,別看是只有幾年歲數的小人蔘,對於農場土地營養的富集是驚人的

在傳統醫學中,人蔘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心經。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明清人蔘的大量使用,也催生了醫界的溫病派與火神派,需知今人以為吃人蔘上火,或口臭目赤之人不能吃人蔘,其實大部分情況都不是真正的有火,假熱而已,漢唐時代傳到高麗的宮廷菜,參雞湯,就是在三伏天吃人蔘雞湯,退虛火,養真陰,不過乾隆時代一二隻好參通常能換一套京城的大宅院,也就權貴能吃,醫家要是開個有人蔘的方劑給普通患者,這不是逼患者傾家蕩產么,所以也少有醫生開人蔘方。人蔘對於普通人來說,甚至對於後世的職業中醫來說,漸漸成為了一個中草藥的象徵符號。

人蔘也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到近一二十年科學家們也只分離出四十種左右的皂苷,初步研究清楚提高智力,抗老年痴呆的是RB1型皂苷,強心起死回生是RG2皂苷,也就僅停留在這個水平了,科學界已經對人蔘研究了一百多年 ,也只是初步證明了典籍里記載的開心益智明目延年的作用,至於定魂魄安精神補五髒的作用,當今時代的科技還無法解讀。

人蔘的食用方法

人蔘不可濫用。人蔘是一種補氣葯,如沒有氣虛的病症而隨便服用,是不適宜的。體質壯實的人,並無虛弱現象,則不必進服補藥。如誤用或多用,反而導致閉氣,而出現胸悶腹脹等症。

有些人認為人蔘是一種補品,以為吃了對身體總有好處,這是錯誤的想法。無論是紅參或是生曬參在食用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過量服食。

冬天陽氣收斂,吃下去的東西可以被胃腸很好消化吸收,是進補的好時機。

人蔘是補氣的良藥,但是16歲以下的孩子不可以用。

成人必須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進食才有【補】的作用。說直白就是沒有感冒發燒小毛病,身體處於相對健康的狀態下吃進去是有益的,有那些小毛病的時候吃下去變成對付他們的力量就浪費掉了。或者都可能助紂為虐變成他們攻擊身體的力量了。

另外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也最好不要用,或者詳細詢問醫生遵醫囑。

要在白天食用,最好在清晨的時間段。

1.燉服。將人蔘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2.嚼食。以2~3片人蔘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3.磨粉。將人蔘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5克。

4.沖茶。將人蔘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5.泡酒。將整根人蔘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6.燉煮食品。人蔘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蔘和瘦肉、小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是煎服還是燉服,忌用五金炊具。

人蔘辨別


推薦閱讀:

手術前用民間醫生的偏方會有效嗎?
這是什麼蟲子,據說可以治癌?
藥典收錄中藥並非認其有效
對角蛋白的迷信
怎麼用經方來治療咳嗽?從理解這幾味中藥開始!

TAG:中药 | 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