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將如何助力中國未來發展?訪談之世界觀察專家帶你一「碳」究竟(下)
馬海兵先生正在接受採訪(攝影:朱子悅|可道)
訪談人:鄭雪萌(可道|文以載道副主編)
受訪人:馬海龍先生
馬海兵先生簡介
海兵先生是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中國項目經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同時關注中國綠色經濟的潛力和影響力。馬先生及世界觀察研究所在中國參與了很多項目的研究,如探討頁岩氣的作用,並在省和地方層面啟動可再生能源測繪計劃。馬先生的經歷包括在清潔空氣政策中心(CCAP)擔任國際政策助理,在管理幾個與中國有關的項目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參與制定了中國電力、鋼鐵和水泥行業的減排模擬和實施計劃,電力部門建模項目,並為交通部起草了一個低碳發展計劃。馬海兵先生畢業於中國浙江大學公共管理系,並取得了北京大學公共政策分析碩士學位。他目前在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完成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的電氣和電子設備管理問題。
5.
雪萌:我國部分試點碳交易市場的開放度不足,門檻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交易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現階段我國是否適合加快交易主體的多元化進程?此外,目前各試點市場交易產品單一,均為試點期間的配額現貨和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現貨,同時成交價格低,且波動大,對市場流動性和積極性造成影響。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在2017年的全國碳交易市場中我們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馬海兵先生:從碳市場這個制度本身來講是有很大潛力的,而且可以產生很多變體。但是像你說的,中國在試點階段是採取的比較保守和謹慎的態度,包括交易的主體,交易產品的本身等等。雖然歐洲還有其他國家都在進行,但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的時間不長,有時候光看別人設計自己不去執行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我認為現在而言採取比較簡單的主題和產品還是有必要的,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完善制度的設計。碳市場的最終成效其實絕大部分取決於這個設計本身是不是合理完善,是不是適合本土的狀況。如果設計本身不好,可能不僅不助於減排,反而有可能加重企業的交易成本,達到反效果。所以我認為從簡單的做起,讓制度比較完善,是一個比較可行、可持續之道。
6.
雪萌:碳交易市場的活躍促進了新能源的發展,但也帶來了傳統能源的衰落,使得能源結構逐漸發生變化。n目前我國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有了巨大發展,新能源在電力部門中的佔比逐漸提高,而新能源汽車也是時下的熱門。不僅如此,我國的新能源技術也走出國門,去到非洲等國家幫助當地人民建設清潔能源,改善生活,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也在海外市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轉型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您認為短期內碳交易是否會對鋼鐵煤炭發電等產能過剩行業造成影響?是否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致命性打擊?
馬海兵先生: 我覺得說影響可能更合適,特別是我們要分清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比如說低碳政策可能對傳統的化石能源產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那肯定是真的,因為現在我們從上到下都是在抑制化石能源的趨勢。但具體到碳市場,近兩三年,中國經濟增長減速,這些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在碳市場的條件下反而可能對這些行業有好處。因為目前配額是根據過去三年排放量來確定的,如果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你能減少供給以便拉高價格,增大收益。也就是說,你今年的產出其實是比去年要降低的,但國家分給的配額還是按去年給的、比較高的配額,因而使得達到減排其實很輕鬆,所以在短期內有可能還是有好處的。但是各個行業還是會有些差別,需要具體行業具體對待。當然從長遠的角度看確實是會抑制傳統化石能源的發展,激勵新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的發展,這是總體的大趨勢。
雪萌:那我們有很多大企業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華能、神華、遠洋之類的巨頭,有什麼方式方法可以讓它們更順利的轉型呢?
馬海兵先生:從現在開始,及早調配資源,更多的投向低碳煤,清潔煤技術,碳捕捉技術等,這些將來也是新型的能源產業,即使主體還是化石能源行業,但是這種新興產業發展起來是可以加入到碳市場中,賣減排的份額,通過碳市場來盈利。碳市場既是一個市場平台,同時也是一個信號,它的優勢在於你可以用你認為可以盈利的方式加入進來,而不是一定會受到損失,關鍵在於看待市場的眼光和行動力。
馬海兵正在接受採訪(攝影:朱子悅|可道)
7.
雪萌:在未來二十年的碳交易市場上,我國將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馬海兵先生: 就影響力而言,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國家碳市場制度建設的有效性。特別是未來五年是非常關鍵的,這五年關係到碳市場的實踐是不是能夠成功,設計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同時能不能讓參與的企業感受到通過市場力量達到減排是不是更經濟可靠的,而不是反作用。這兩方面如果能達到,碳市場才能說是有效的。只有在我們碳市場有效地情況下,我們才能說中國這種當量的碳市場對國際很有影響力。在理想狀況下,假設經過五年的發展,中國碳市場良好運行,覆蓋的產業也越來越多,參與的主體也越來越多,各方面的制度也都運行的很好的話,未來中國是可以在全球碳市場成為中流砥柱的。
雪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中國可以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個榜樣?所以如果我們成功了,可以給其他觀望的國家帶來一個正向反饋,讓更多國家加入進來?
馬海兵先生:對,其實目前全球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國家有各種各樣的交易模型,另外還有幾十個國家有意向準備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步入碳市場,所以已經有的和未來將要有的這些國家佔全球國家的一半左右。中國目前佔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到2020-2030年預計會佔到三分之一多,如果中國的碳市場在那種情況下健康運行,那必定是會成為全球碳市場的中心。
雪萌 :那中國將會出售碳排放份額,還是向別國購買呢?
馬海兵先生: 至於將來中國是出於賣方還是買方,我覺得挺難說的。因為現在減排技術進步很快,特別是近五年風電、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進步都很快,價格降低的速率也很讓人驚訝。我覺得在未來十年之內是很有可能降到和煤炭或者石油燃料發電的價格進行競爭。所以中國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之內很有可能達到國內大部分企業都運用低碳能耗,那未來我們出售碳排放份額一點也不奇怪。當然是指大部分省份,也不排除某些省份因為質量條件或者其他條件比較落後。
8.
雪萌: 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確定「長期資金」目標,即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 這l000億美金氣候資金的出發點很好,但實際募集情況非常不盡如人意,您是否看好氣候資金的落實情況? 如果氣候資金不到位,是否意味著減排執行流於空談?而碳交易機制的發展是否有利於落實氣候變化資金?
馬海兵先生: 氣候資金向來是氣候談判的老大難問題,這是近幾十年達成的唯一一個數字化的目標,但現在的資金募集情況並不太盡如人意。世界銀行今年出了一份跟蹤報告,總體是保持謹慎樂觀態度,但將來還要更多的依靠出資國家的行動。關鍵對這筆錢是什麼性質,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還有著比較大的爭議。發展中國家之前一直強調這部分資金應該是政府直接拿出來的公共資金,不包括企業投資,但美國認為這部分資金應該包括政府直接資助,也應該包括企業到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以及參與到低碳產業建設中的資金都要算進去。巴黎協定對這方面比較模糊,因為要平衡各方面政治利益。所以在這方面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爭論。
但僅僅就資金來說,目前加上私營企業的投資,與1000億還是相距甚遠,更別說公共資金了。碳市場目前和這方面還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碳市場中的資金流動不屬於氣候資金,因為氣候資金主要是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的公投資助,肯定不能用來抵消碳排放或者作為減排來使用。政府公用資金主要是作為一個保障使用,為私人企業提供信心。傳遞出的信號主要是政府作為後盾,創造出各種政治條件來推動低碳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歡迎聯繫我們:contact@kedao.info
---------------------------------------------------------------------------------------
訪談人:鄭雪萌,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
現為審計師
對環保一直有濃厚興趣
問題整理:楊驛昉、常雪羽、陳思佳、鄭雪萌
後期整理:鄭雪萌、蔣明凱
-------------------------------------------------------------------------------------------------------------------------
責任編輯:陳舒逸
可道
是致力於中國環境觀察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網路,歡迎您加入我們。
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可道官網
http://www.kedao.org.cn
微信公眾號/WeChat:kedaogreenpath
http://weixin.qq.com/r/kTni_rrEEedurf6Z92y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北京·上海·廣州·倫敦·悉尼·巴黎·華盛頓·洛杉磯·紐約·費城·波士頓·多倫多·蒙特利爾
推薦閱讀:
※【波恩觀察終結篇】中國變,世界乃變
※二氧化碳那麼多怎麼辦? 挖個坑埋了唄!
※台灣綠能喊假的,大陸來真的
※全國碳市場「軟啟動」,兩年內無需真正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