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ax前瞻3:上行隨機接入(TF,TF-R)

序言

在802.11ax以前,MAC的接入機制是典型的CSMA機制(即DCF中所採用的CSMA/CA)。在引入了OFDMA的需求之後,802.11ax的MAC層隨機接入機制也發生了變化,在協議中,代替傳統的CSMA思想,802.11ax採用了基於ALOHA思想設計了競爭協議。本節我們主要就是介紹802.11ax中所採用的TF(TriggernFrame)以及TF-R(Trigger Frame for Random access)機制。

本節我們討論內容主要參考Draft 0.1中的相應描述,以及如下提案(按照時間順序):

  • IEEE 802.11-15/0365r0:UL MU Procedure
  • IEEE 802.11-15/0880r2:Scheduled Trigger frames
  • IEEE 802.11-15/0875r1:Random Access with Trigger Frames using OFDMA
  • IEEE 802.11-15/1137:Triggered OFDMA Random Access Observations
  • IEEE 802.11-15/1105r0:UL OFDMA-bas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IEEE 802.11-15/1047r0:Random RU selection process upon TF-R reception
  • IEEE 802.11-15/1370r0:UL OFDMA Random Access Control
  • IEEE 802.11-16/0582r3:Random Access RU Allocation in the Trigger Frame

以上的草案資源整理如下,【TF與TF-R相關草案】。

註:由於協議正在制定的過程中,所以會存在TBD(To Be Determined)的部分以及不斷更新的協議內容,筆者未必跟上最新的協議進程,如果有錯漏的地方,還請見諒。

TF(Trigger Frame)接入機制

802.11ax與傳統的DCF所需求的MAC層機制是不同的。傳統的DCF同一個時刻只有一個用戶接入信道,而由於802.11ax採用OFDMA技術,其需求多個用戶可以同一時間接入信道(選擇的RU是正交的)。

本節我們所介紹的TF機制,主要是用在UL MU (Uplink Multi-users)這種上行傳輸的場景下的。TF機制是一個上行傳輸的框架,其具體的隨機接入的方法是TF-R機制。參考draft 0.1中,第10.3.2.11.4節部分,以及草案(IEEE 802.11-15/0365r0),我們描述協議中TF接入機制。

註:如果研讀過協議草案的可以發現,802.11協議指定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其屬於一個個小草案慢慢疊加,一步一步往上設定的過程,比如在IEEE 802.11-15/0365r0草案中,僅僅是一個很簡單的TF的機制,並沒有設置一些具體內容。在TF機制基本思想通過以後,協議會在其上進一步設計,最終不斷修改才獲得了最終的802.11協議版本。

TF是一種上行接入的傳輸框架,其定義了一個很簡單的過程:

  • AP發送Trigger frame,宣稱這一輪接入開始。Trigger frame中,包含了節點上傳所使用的時頻資源(RU)信息。
  • 根據Trigger frame中的指示,節點選擇其對應的RU位置,進行OFDMA的接入。多個節點同時向AP發送上行PPDU。
  • AP接收完全部數據後,反饋ACK,結束這一輪傳輸。

在草案(IEEE 802.11-15/1105r0)中,TF幀不僅僅指定了什麼節點發,還指定了節點的發送一系列參數,如下圖:

其中第一列是該RU被分配給那個用戶(具體是指定用戶的AID),如果AID設置為RA(協議中RA的AID號還沒給定,即TBD),那麼該RU就是供節點競爭的。後面的幾列包含了比如Coding Type以及MCS值,這一塊細節較多,所以我們就不展開了。

以上就是一個TF的接入框架,筆者總結其與傳統的802.11相比有以下不同:

  • 單節點接入和多節點接入:傳統的802.11中,都是單個節點佔據整個信道的。在TF中,多個節點基於OFDMA,同時接入信道。
  • 發起者不同:在傳統的802.11中,節點只要競爭到信道,就可以立刻發起傳輸。而在TF中,只有當AP發送了TF幀之後,節點才可以發起上行接入競爭。
  • ACK反饋時機不同:在傳統802.11中,ACK是在發送完之後,立刻被反饋的。而在TF中,ACK實際上是等所有用戶都傳輸完之後,再一次反饋給所有接受者的。由於每一個發送者可能發送的數據包長短不一,所以先發送完的,需要等待後發送完的。這一點實際上也是多用戶接入協議一個設計的公共問題。
  • 使用場景不同:基於以上的幾點不同,我們還可以理解,TF機制本身就是在假定網路是工作在基礎架構的情況下,進行的設計,其不好在IBSS網路情況下工作。而傳統802.11中的DCF設計,是即可以在基礎架構模式下,也可以在IBSS模式下工作的。

註:802.11ax中不是完全把DCF刪除,而是分時採用不同的模式。TF機制主要是用在上行接入這一部分的,有關我們這一節不進行展開。

TF-R(Trigger Frame for Random access)

TF-R是基於TF的進一步擴展,是在TF機制中,引入了競爭的機制,其基本思想是Slot-Aloha。參考draft 0.1中,第25.5.2.6.1節部分,以及草案(IEEE 802.11-15/1105r0),我們描述協議中TF-R接入機制。

初看上圖是比較複雜的,以下我們一步一步做解析。

TF-R是將原來時域競爭轉為頻率競爭(如左邊紅色豎線上所示)。

TF-R是在我們前面所述的TF過程之前執行的,在每一次接入時,AP首先發送TF-R幀,在該幀中的部分RU其相應AID=X,這個X代表這個RU是供節點競爭接入的。節點在識別到TF-R幀之後,具體是採用OBO(UL-OFDMA Backoff)的機制競爭(我們所述TF-R的接入思想是基於Aloha而不是CSMA的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Aloha和CSMA的核心區別在於LBT(Listen Before Talk)機制上:Aloha是沒有LBT的,而CSMA是基於LBT的。

在OBO中,每一個節點首先從CWO(Contention Window for UL-OFDMA)窗口中,選擇一個隨機數並放入Backoff counter中。如上圖,STA1選擇的是10,STA2選擇的是4,STA3選擇的是0。然後節點比較,這一輪TF-R幀中,可供競爭的RU slot的數目,比如上圖RU數目為3。若Backoff counter小於RU的總數(比如STA3選擇為0,其小於3),那麼節點就可以發送數據,反之不行。那麼該節點就隨機選擇一個RU(比如上圖,從3個中隨機選擇1個,即RU=3),然後在該RU上進行數據傳輸。

當RU=3被競爭之後,開始下一個的TF-R。此時節點首先要進行Backoff過程,即本地的Backoff counter要減去上一輪總的競爭RU數目(比如STA2選擇為4,那麼要減去3,即將Backoff counter設置為1)。若新的一輪中節點的Backoff counter小於這一輪的可供競爭的RU數目(比如STA2現在Backoff counter為1,RU數目為2),那麼該節點競爭勝利,可以任意選擇一個RU(比如選擇RU=1)。只有當TF幀中,有被用來Random Access的RU的時候(即TF-R幀),其才會觸發OBO的過程,若該TF幀中沒有這種RU,那麼不會進行Backoff。

當RU資源被競爭好以後,AP發送TF幀,節點正式向AP反饋上行數據,其過程就和我們之前所述的TF過程一樣了。

註:Slot-Aloha的思想是用來判斷節點在這個時刻可不可以發送(參考我這裡所提過的同步非同步2:ALOHA中的同步非同步),並沒有包含在哪個位置具體傳輸的機制。故OBO主要是用來判斷,節點能不能發的,至於使用哪個信道具體發送,那麼這裡是隨機的。這一塊可能有性能評估的問題,不過目前協議是這樣設定的。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須註明出處和原文鏈接。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無線技術大講堂,請搜索公眾號(must_wireless)。


推薦閱讀:

TAG:计算机网络 | 通信 | W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