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桃李」代指後輩門生?
今日讀到「花滿河陽」的典故,言潘岳(即潘安)任河陽縣令時,於一縣遍種桃李,傳為美談。遂想起「桃李滿天下」及白樂天「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之詩。只是不明:為何以「桃李」代指後輩門生?
查資料才知道,原來背後還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謂簡主曰:「從今已後,吾不復樹德於人矣。」
簡主曰:「何以也?」質曰:「吾所樹堂上之士半,吾所樹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樹邊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惡我於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邊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復樹德於人也。」簡主曰:「噫!子之言過矣。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jí lí),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種也。」——《韓詩外傳·所樹非人》
魏文侯之時,子質做官犯了罪,只好離開魏國北上謀生,他拜見趙簡子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對別人施以恩德了。」
簡子問:「為什麼呢?」
子質回答說:「魏國殿堂之上的士由我培養提拔的佔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養提拔的佔一半,守衛邊境的人由我培養提拔的也佔一半。如今殿堂之士在君主面前說我的壞話,朝廷大夫用法律恐嚇我,守衛邊境的人要拿武器捉拿我,所以我再也不會對別人施以恩德了。」
趙簡子回答:「你這樣說就錯了,如果春天栽種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樹下乘涼,秋天就可以吃到果實。如果春天栽種蒺藜,夏天就不可以摘它的葉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長成的刺。由此看來,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於栽種什麼樣的樹。(你之所以得到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您所培養提拔的對象不對啊!所以君子應該事先選准對象再培養提拔。」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趙簡子以桃李、蒺藜兩組習性截然相反的植物作比,生動地揭露出子質不會識人的弊病,發人深省。
擇人如擇木,樹人如樹木,如果你「樹」的是品行端正的君子,那麼,他日後自然會像桃李一樣對你感恩戴德;但如果你「樹」的全是阿諛奉承,品行不端的小人,那麼,日後就難免受到他蒺藜般的傷害了。所以,趙簡子最後總結出這個血的教訓:「故君子先擇而種也」。「磨刀不誤砍柴工」,培養人才,一定要先選好對象,然後再精心培育才是。
想來,不只樹人,交朋友也是如此。孔子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交朋友就該交那些「直、諒、多聞」者,而遠離那些「便辟、善柔、便佞」之人。
怎樣識人?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聖賢的教誨,醍醐灌頂,令人獲益匪淺。
一個努力又認真的微信公眾號:xatsjac
品味傳統文化之美,
為您,千千萬萬遍。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老威的《中國底層人物訪談錄》?
※文藝青年們能把分手信寫到什麼水平?
※這5本直指心靈的書,句句戳中人生的痛點
※爛柯山上小和尚(十二)就是清操厲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