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王朝古都開城

公元918年,朝鮮半島上的新羅貴族王建創立高麗王朝政權,其版圖佔據今天朝鮮半島的南部和中部,約為今天朝、韓兩國領土總面積的76%,定都開城,另以平壤為西京。高麗王國統治時間前後跨越五個世紀,存在了470餘年(公元918~1392年)

他的歷史意義,至少有兩個重點:

1、

使今天朝鮮民族初步確立起民族共同體和成熟的民族認同感。

就如同在中國歷史文化里,大家公認劉邦建立的漢朝是讓漢族走向確立、成熟的政權一樣;高麗王朝也是讓朝鮮民族確立、成熟的政權。儘管之後李成桂改用「朝鮮」這個國名,還要求朱元璋冊封他,但「高麗」的稱謂已經根深蒂固,包括中國日本等周邊國家,依然習慣性地叫他們「高麗人」,包括帶有蔑稱色彩的「高麗棒子」。

2、

雖然高麗王朝從建國初期,就向中原王朝稱藩入貢,納入中華文明主導的宗藩羈縻體系內,看似是個仰慕、學習中原文化的周邊蠻夷小學生。但實際上,高麗王朝始終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在其內部,不僅一直就有擺脫與中國的羈縻關係、稱帝建號的呼聲;而且在諸如宋遼征戰、金國崛起、靖康之變、蒙古崛起,紅巾軍起義等歷史時期,偏安在半島上高麗王朝還屢屢做出一些讓中原帝國目瞪口呆的言行。

總而言之,這個叫高麗的蠻夷小學生,只是在文化上積極吸收中原文化,而在政治上,絕不那麼聽話,他特別在乎自己的自主性。

到了近現代,高麗王朝的這個特徵,就被一個人看中了,這個人就是北朝鮮的金日成。

金日成在國際關係上是個「兩面派」,不僅是高調反美的,同時也是極端防華的。儘管中國在1950~53年參與朝鮮戰爭,最後與美國打了平手,付出巨大代價保住了北朝鮮政權。但金日成對中國既有感恩,更有戒備。

在內部,他通過清洗「延安派」、「莫斯科派」等方式,確保自己的地位,強調他和他領導的朝鮮人民軍才是戰勝美軍的關鍵力量,中國人民志願軍只是起到次要協助作用;在文化上,則特別高調宣傳「獨立自主」,不要過分依賴中國。

為了提升這套政治理念的說服力,金日成就要從民族歷史上給自己找依據。北朝鮮在解釋本民族的起源問題上,完全不提「箕子朝鮮說」,而是長期宣傳「檀君說」。因為前一種說法,是說周武王滅商紂王后,把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封在朝鮮,建立封國,朝鮮半島文明來自於中原;而後一種說法,則出現了一位在半島上土生土長的神偉聖人檀君,開創了半島文明。

按照「檀君說」的內容,檀君是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之子,他的功績就類似中國上古時代的炎黃、神農,將織布、耕種、蓋房等技能傳授給凡人,帶領古朝鮮人從蒙昧的原始社會走向文明。最右意思的是時間,朝鮮的歷史學家開進一步考證出,檀君的具體出生時間是公元前2333年的10月3號,比中國的夏朝還要早。

中國的夏朝是否能算做一個奴隸制的王朝政權,至今都還有很大疑問;而朝鮮歷史已經把比夏朝還早的檀君朝鮮當做政權之始了。

「檀君說」只是傳說,民間流言,沒有充分依據,不具備史學價值。但為了政治目的,北朝鮮卻把他當作信史。1993年,北朝鮮還通過嚴謹的「考古挖掘」,宣布在平壤找到了檀君的遺骨,並在1994年在平壤近郊重新修建了檀君陵。

北朝鮮方面所謂的「重大考古發現」:檀君遺骨和94年建成的檀君陵——

除了製造出「聖人檀君」以外,金日成還特別推崇歷史上的王氏高麗。認為這是一個堅持「獨立自主」的政權,同時特別厭惡向明、清朝稱臣的李氏朝鮮。

金日成在世時,朝鮮與韓國舉行南北和談中,他多次對外表示,應該放棄」朝鮮「這以國名,重新啟用」高麗「。

特別是在198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作的中央委員會工作總結報告中,金日成提出南、北方通過成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來實現朝鮮的統一,並提出聯邦共和國的十點施政方針。

這是設想中「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國旗樣本之一————

這樣吧,年底了,我實在沒時間在知乎上寫答案了。

眼下除了這個話題,我在知乎上還有兩個坑沒填完。有一個實在太大,沒功夫了;另外一個,基本上快寫完了,就是這個蘇聯、中國計劃經濟對比的文章:

同樣是計劃經濟,蘇聯和中國是各自什麼原因導致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強盛與中國的相對落後?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另外,以前我寫過一個也和北宋、高麗有關的文章,講述在是北宋時期,高麗與宋、金兩個政權的關係《北宋與高麗的曲折外交》:知乎專欄

我今天把這個高麗的文章一口氣寫完,隨後再抽空把這個蘇、中計劃經濟的文章寫完,在知乎上碼字就告一段落了,在明年春節前,不出意外的話,不會再寫長篇幅的答案了。

在朝鮮,韓國的歷史文化上,一直到今天,有個區分特別明顯的特徵:北朝鮮特別推崇王氏高麗;韓國特彆強調李氏朝鮮。中國遊客去韓國玩,參觀的古迹、以朝鮮王朝的居多,而如果去北朝鮮遊玩,當地導遊則主要介紹高麗文化。

這是因為,北朝鮮和韓國,分別把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作為自己的主要歷史文化遺產。韓國的首都首爾,就是朝鮮王都漢城,所以韓國人熱衷朝鮮王朝;而高麗王朝的首都是開城,西京是平壤,都在北朝鮮境內。

相比與漢城、平壤,開城這個地方,中國人了解不多。我很多年前專門寫過一篇介紹此城的文章。

這是本文在知乎回答中的鏈接:korea就是高麗吧?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高麗王朝古都開城

開城(??,Gaeseong-si),又稱松都、松岳,位於今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的黃海北道境內、緊挨著三八線,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高麗王朝的皇都。

高麗王朝的君主為國王,按常理,居所應該叫王宮或王城才對。太祖王建創立政權時,中原大亂,藩鎮割據勢力紛爭,王建一度也在醞釀著建號稱帝的意圖。雖然他隨後就接受了後唐帝國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但是在規制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

在公元三世紀初的魏晉三國時期,臣服於曹操的遼東太守公孫度向朝鮮半島發展勢力,兼并了樂浪郡,其子公孫康征服當地民族,把樂浪郡南部地區單獨辟出,建立帶方郡。開城即在帶方郡管轄之下。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勢力退出朝鮮半島後,這裡又分別為百濟和高句麗所佔據。公元七世紀,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在這裡設松岳郡——這個名稱來自於城北在茂密松柏植被覆蓋下的松岳山。新羅孝昭王三年(公元694年),正式在這裡修築城池,這就是開城建城史的源頭。直到公元757年,松岳郡被改稱為開城郡,「開城」這個名稱從此確立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最大特點都是境內多山和交通不便,這兩個國家在古代也都曾經有過各地豪強勢力依託山城或城堡為治所,統治周圍地區的群雄割據狀態。在公元十世紀初朝鮮半島的亂世中,開城是王氏豪族的封地,王建就出身於這個家族。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麗政權,並在次年正式以開城作為首都,這座古城從此開始了作為高麗政治中心近五個世紀的悠遠歷程。

以下是古開城的地形圖——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開城由幾塊交錯分布的狹小平原和周圍環繞的山地構成,可以說是一座半山城。海拔約490米的松岳山橫亘於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岩上、東南的廣德山……這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儼然是一個打開的大扇面,把開城從西南到東南的幾乎180度範圍全部包裹起來,其中還分布有天摩山(海拔782米)、國師峰(海拔764米),帝釋山(海拔744米)等等峻峭的山峰。兩座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城夾在了當中間。而城中心還有海拔100多米的子男山。

古開城還被後世人稱呼為「四重城」,這來自於開城呈多層環狀分布的四道城牆——外城(羅城)、內城(半月城)、皇城和宮城。把這個由外到里的排序顛倒過來,就是四重城順次修建的時間。

公元919年正月,王建下令定都開城,在松岳山南麓山腳下創建宮城和皇城。這座宮城東西長373米,南北長725米,總周長2170米,總佔地面積為25公頃,大致呈一個瘦長的矩形。

在宮城之外的是皇城,東西長1125米,南北長1150米,周長4.7公里,總面積約為125公頃,呈一個不很規則的方形。皇城東北部分城牆因為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山腳,實在沒有拓展空間了,所以這一段牆垣和宮城城牆重合。

皇城與宮城一起,構成了開城的大內禁地。而在皇城之外,還有一道周長超過20公里的城牆。這道城牆的北段和西段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和蜈蚣山的山脊上,南段和東段位於平原。

這三道城牆由里到外,就構成了開城成為高麗國皇都後第一個百年里的總體城市規格。

皇城、宮城示意圖——

這個布局存在一些明顯的缺欠,首先是只有一道城牆,防禦能力不足;其次,敵人只要佔領了城南之外海拔500~700米的南山,那麼城裡有什麼活動就可以盡收眼底了。在公元993~1019年間遼國對高麗發動的三次戰爭中,開城在防禦能力上的欠缺全部暴露出來。尤其是在第二次戰爭中,遼聖宗親自率領遼軍主力部隊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接將開城攻陷,險些導致高麗亡國。

戰爭結束後,高麗方面痛定思痛,自然也知道亡羊補牢的道理,在顯宗王詢的主持下,徵用民夫30.44萬人,開始修建外城。這道外城周長29700步,約合63.26公里(1步=6尺,1朝鮮尺=35.5厘米),共開設22道城門,除在北段繼續沿用松岳上的原城牆牆體外,主要是向東南方向擴建,修建在城南和城東的陡峭山脈上,顯然是出於「憑險據守」的思路。公元1029年(顯宗二十年),外城修建完畢,開城由此分出了內城和外城,於是「四重城」正式形成。

開城的這種城牆布局也讓自己得到了更多的稱號。因為內、外城在松岳山上重疊了這一段,從平面圖上看,外城部分形如半月,內城形如滿月,所有各自又有了半月城和滿月城的別稱。此後的三百多年裡,開城經歷一些規模不大的改建,以及蒙古人的戰火洗禮(相比蒙古人,契丹人對高麗進攻造成的摧殘實在是很「輕微」了),但城市格局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動。

公元十四世紀末,蒙元勢微,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原為元朝咸州地方世襲千戶的李氏家族趁機崛起,家族成員李成桂成為高麗國中掌權重臣。高麗末代君主、恭讓王王瑤還授予李成桂「中興功臣」的光榮稱號,然而此後不到四年,大權在握的「中興功臣」就以軟硬兼施行的手段,逼迫前者禪讓。1395年,已經成為朝鮮開國國君的李成桂遷都漢陽,開城自此結束了476年的皇都歲月。

古開城體現出的地理特徵是地域狹窄,地形崎嶇,可利用的平原面積非常局限,由於周圍山地是無法突破的自然屏障,開城還不具備向外拓建的潛力。封閉色彩異常濃厚的地理環境,讓開城更類似一個供豪族勢力頑固盤踞、拒敵兵於外的堡壘工事,而不適合擔負作為一個封建王國首都的城市職能。在高麗王國之前的數個世紀中,開城也從來沒有過作為政治中心城市的經歷。

開城成為高麗的皇都和由此而實現的繁榮,還涉及到當時高麗與中國北宋在社會形態方面的一些相似之處。稍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對北宋發達繁榮的商業略知一二;而在朝鮮半島上比北宋建立時間還早40餘年的高麗,也是以經濟發達而著稱。促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和高麗太祖王建的家族背景有密切關聯——從地理環境和地形資源上講,位於北方大同江下游平原地區的平壤和位於南方漢江下游平原地區的漢陽(即今天韓國首都首爾)都坐落在平緩開闊地帶上,都比開城更適合承擔政治中心的城市職能。

開城這個半山城最明顯的優勢,是這裡從公元八世紀的新羅王朝時開始,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傳統商業城市。這個城市又正好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從這裡到達半島南、北端的距離幾乎等長,而且非常接近西海岸的江華灣,發源自半島中部阿虎飛嶺山脈的禮成江從開城附近流過,位於這條江入海口的禮成港是當時朝鮮半島與中原之間海上航道最重要的進出埠口。而開城(松岳)又是高麗太祖王建出身的松岳王氏豪族的起家之地,這個家族正是靠經商積累下自身雄厚的經濟與政治基礎。

所以說,地理環境算不上優越的開城能被拔攫成高麗皇都,主要是王建看中了自己家族在這裡長期經營而形成的深厚背景、以及出於削弱其他豪族勢力的緣故。開城對高麗王族重要涵義也就不言自明了。王建建立政權後,他不僅在高麗國內延續和發揚了本家族這種悠久的傳統,而且積極開展主要針對中原的海上商業通路,把開展對中原的海上貿易往來視為「富國殷民」的一個施政手段、牽動國家利益的關鍵問題和國家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高麗的經濟繁榮,就是在政府這種大力推行重商主義的做法下實現的。而作為一個更加龐大、也更加繁榮的經濟體的北宋,也和高麗形成了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遼國雖然通過軍事打擊迫使高麗在政治上改奉遼為正朔,但卻始終無法斷絕高麗和北宋的海上經貿交往。在南、北兩宋存在的幾百年里,高麗皇都開城和中國嶺南的廣州、福建的泉州一樣,西域胡商雲集,各種商品交易市集火熱,是當時東北亞著名的國際性商業城市。

多山這個特徵,對開城的城市格局和空間拓展都造成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又讓開城具有比較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再加上作為高麗王國皇都前後470年的長期經營,開城存留下豐富的歷史景觀,成為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的古都。在今天中國旅行社推出的各種「朝鮮游」項目裡面,開城都是觀光路線中必不可少的一站。後世人還給開城豐富的自然景觀做了總結,歸納成「松都八景」,具體為——鵠嶺春晴、龍山秋晚、紫洞尋僧、青郊送客、熊川憩飲、龍夜尋春、南浦煙蓑、西江月艇。從這些風雅名稱當中,不難品出輕閑幽享之味。

一個國家首都的城市設計和宮殿的建築,通常也可以看作是這個國家文化變遷與政治氣候的某種縮影。宮城興建時,距離大唐帝國覆沒還不到十年光景,而設計與營造過程中也有來自中原工匠的參與,所以高麗宮城與皇城深受中原建築格局影響,從中可以品出濃郁的唐風,不僅也象大唐大明宮一樣嚴格區分出處置政務的前朝和日常起居的內庭,而且連許多宮門的稱呼也是對唐朝宮門名稱的模仿和全盤照搬。當然,由於選址的限制,以及基於高麗相對弱小的國力這兩方面原因,高麗宮城的規模明顯要比大明宮小多了。

譬如說,在高麗宮城正門昇平門之後的的建築——毬庭,位於昇平門與正宮神鳳門(儀鳳門)之間的廣場上,這裡即是高麗君主閱兵的場合,還可以到這裡觀看從唐、宋兩朝引進的擊毬比賽。而在王建一聲令下,和宮城皇城幾乎同時開工修建的還有法王寺、王輪寺等等十座寺廟。這位開國之君對寺廟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對內城城牆的修建,居然把民夫人力和石木建材優先劃撥給修築寺廟的工程,這也多少反應了高麗對佛教頗有些過火的推崇。

因為宮城和皇城選址緊靠著松岳山南麓,所以呈現出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受制於空間的局限,宮城不是坐落在正北正南的位置上,而是斜向著東南方向,呈西北—東南走向;因為受到松岳山地形抬升的限制,從玄武門開始,前後兩組建築群也明顯錯開,不僅不是處在一條中軸線上,而且位於北側的建築群還很彆扭的向東偏出一個角度。另一個特點是前朝還是在平地上,而後庭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山腳,因此宮城由前到後就如同上台階,越往後延伸,地勢就越高。

高麗皇宮復原沙盤模型——

朝鮮太祖李成桂從高麗恭讓王王瑤手裡篡奪了王位後,遷都漢陽。到了他的兒子、朝鮮太宗李芳遠繼位後,下令把開城的舊高麗皇宮改做倉廩。這座古建築群的輝煌歲月到此為止。由此之後,開始了他命蹇時乖的坎坷遭遇,並最終和當初他所包容的那個王朝的建立者一樣,走向覆亡。從十五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整整600年里,朝鮮半島屢遭人禍兵災,高麗皇宮也在這些動蕩紛爭里遭到徹底的破壞。對這座繼承中原唐朝宮庭建築風格,且營造時間比北宋開封還要早的古建築造成破壞最嚴重的兩次戰火,是十六世紀晚期的日本關白豐臣秀吉蓄謀挑起的壬辰戰爭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

皇宮的地面建築在接二連三的人禍摧殘下已然頹圮,而用石材堆砌的宮殿基台卻基本完好的保留下來,能讓後人依此了解這些建築當初尚存在時的規模和格局。因為內城又名「滿月城」,所以皇城和宮城殘留下來的這些宮殿基台也得到了「滿月台」的稱呼。

公元1804年,當時朝鮮國內頗有名望的寫實派畫家金弘道創作了一張題名為《滿月台修性》的作品。這幅作品描述了十九世紀初的一個仲夏季節,一些朝鮮的文人士子們在滿月台上支起涼棚,聚集在上面談經論道的一幕場景。蒼涼破敗的滿月台成了可供任何人逗留、戲耍、憑弔懷古、以及有意無意地進行二次破壞的公共場所。

到二十世紀初,在滿月台局部上還殘存著一些花剛岩材料的地面建築殘跡,比如宮殿的牆垣和構成宮門的柱墩。按當時的一些文獻紀錄,原皇宮建築群被破壞後遺散的建築構件,比如牆磚、石條、碎瓦片與青瓷殘片等等,大量散布在滿月台和周邊地區的地表淺土層中,俯拾皆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揀取並帶走,不會受到任何阻攔。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這場現代化陸海空立體戰爭給滿月台造成了更加嚴重、也更加徹底的破壞——殘存的一些地表殘跡被駐韓美軍的推土機完全推平,騰出平整的空地充當兵營;在1951年雙方轉入持久的陣地戰爭奪後,這裡又反覆遭到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

如今,滿月台上剩下的唯一一處規制還算完整的地面遺迹是用來觀察天象變化的瞻星台。瞻星台外圍是24根露出地表的花崗岩稜柱,構成一個很規整的方形;中間是由五根更粗更高的方稜柱支撐起的石台。從公元1024年至1383年,瞻星台被使用了三十次。

開城皇城古建築群的這種遭遇,恐怕也是高麗和朝鮮這個半島弱小國家在過去千餘年遭受一系列來自外部勢力打擊的縮影——外國遊客去韓國和朝鮮旅遊、參觀古迹,在導遊口中和古迹前的解說牌上經常可以看到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句話:「某某古迹,原修建於公元某某年,在某某戰爭中被焚毀或炸毀(以朝鮮戰爭居多),又於戰後某某年在原址上重建」。今天38線南北的兩個國家,雖然依然處在嚴峻的意識形態對抗狀態,但出於對本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相同的感悟,都對開城高麗古皇城遺址的破敗表示過惋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朝韓合作在滿月城組織幾十次考古發掘,讓今人可以從出土的瓦當等等文物當中去感受古代高麗王國的氣息。

朝韓兩國聯合組織的開城皇宮「滿月台」考古發掘——

在開城,與高麗皇城的坎坷命脈如出一轍的是高麗王陵。這個高麗歷代統治者的葬身之所也和這個王國衰盡的氣數一樣,不僅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且在無人過問的寂寞當中忍受數百年的風雨剝蝕。

1994年,在北朝鮮國家元首金日成的親自過問下,位於開城西北的王建王陵得到重新修繕。古迹修繕應該遵從的基本原則是「修舊如舊」,而修繕後的王建王陵不能不說很整潔、乾淨、漂亮,但實在讓人感受不到什麼歷史的沉澱感,就跟同時期中國各地的名勝與旅遊景點大肆開建的各種偽古代建築一樣,愣是把一處貨真價實的古迹修出濃厚的「仿古」味道。

不管怎麼說,王建王陵起碼還得到修復。和這位高麗太祖相比,他的子孫後代的吉地顯然就不是那麼幸運的了。下圖是高麗王族陵墓群中屬於早期六位國王的陵墓,從左上角開始,按從左到右和從上到下的順序,墓主人分別為惠宗王武(943~945年在位)、景宗王伷(975~981年在位)、成宗王治(981~997年在位)、顯宗王詢(1010~1031年在位)、文宗王徽(1046~1083年在位)和宣宗王運(1083~1094年在位)。這些照片大致拍攝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當時北朝鮮正處在因災荒等各種因素造成的「苦難行軍」時期,從圖中也可以看出,象成宗陵地表已經被開墾成農田,只剩下一個可憐的寶頂。

在現代史和國際關係中,開城被中國民眾所廣泛熟識,最大的源委不是他曾經作為古代高麗國的皇都的輝煌;而是在朝鮮戰爭中的1951年7月,作為中朝聯軍和聯合國軍進行第一次停戰談判的地點,在中朝聯軍的有力打擊下,戰場局勢陷入僵持,逼迫驕橫的美軍不得不坐在談判桌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開城和開城談判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具備了不同尋常的涵義。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開城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1998年2月,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上台執政的韓國總統金大中對北朝鮮施行積極、溫和的「陽光政策」,並以實際行為加強對北方的經濟援助。當年的6月和10月,韓國現代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出生於北朝鮮江原道通川郡的鄭周永在金大中的鼓勵和授意下,從板門店進入北朝鮮,並將隨行攜帶的耕牛和化肥援助給自己家鄉的父老。而他本人也在這次行動當中得到了金正日的接見,成為第一個在正式場合下以韓國普通民眾身份、而不是叛逃者身份接受北朝鮮領導人接見的人物。

南方表達出來的這種積極態度,也自然得到了北方的積極回應。2000年,金大中實現了對北朝鮮的訪問,雙方簽署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北南共同宣言》,「二金」在平壤的握手顏歡,也成為當年全球最具新聞轟動效應的經典照片。

在這種非常有利的外部因素刺激下,原本被外人視為「鐵幕一塊」的北方迅速出現了趨向靈活的跡象。於是北朝鮮方面效仿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南方設立經濟特區的方式,也將北方中朝邊界的新義州和南方緊靠著38線的開城設立為「特級市」。新義州很快就因為「楊特首」的鋃鐺入獄而成為一盤有始無終的殘局,這樣反而更加顯示出碩果僅存的開城的重要意義。既然開城在歷史上就是朝鮮半島的商業城市,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堪稱優越(距板門店只有7公里,距首爾不到70公里)。南北雙方採取以韓國提供資本和技術、北方提供土地和廉價勞動力的合作方式,在開城規划出66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合作將開城建設成一個出口加工型的工業基地。朝鮮方面承諾對來開城投資的外商(主要來自韓國)提供稅收方面的優惠和政策上的扶持;而韓國政府把本國企業在開城生產的產品視為本國製造,不徵收海關稅收。韓國的企業界金融界和民間輿論也認為將韓企的海外工廠(如在中國山東省、珠三角和長三角投資的低附加值人力密集型企業)轉移到開城,利用比中國更加低廉的北朝鮮勞動力(朝方工人月工資標準為60美元,以03年匯率,僅相當於500元人民幣),更能提高韓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003年,在金大中卸任之後、繼任的盧武鉉繼續推行對北方的「陽光政策」(兩人都出自新千年黨,而盧出身家族祖先就是來自中國的歸化人)。他對外則公開反對美國提出的對北朝鮮實施制裁的論調,撤換韓國政府里的親美派官員;同時就歷史上日本侵略戰爭罪行、靖國神社問題、篡改歷史教科書和獨島領土爭議等等方面,明確要求日本公開道歉,對美、日都採取非常強硬的立場。同一年,盧武鉉也跨過38線實現了對北方的訪問,開城工業園也在當年入夏後正式啟動運營,而韓國的經濟也在諸如02年的韓日世界盃等經濟刺激因素和實施的經濟改革措施下實現強力復甦,徹底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可以這麼說,從1999年到2008年,得益於南北雙方這種積極、熱情、相互比較負有誠意的勾通,整個朝鮮民族都沉浸在一波接一波的國民狂歡與民族慶幸當中,而恰好位於半島中腰上的古都開城儼然成為彙集民族精神的樞紐和激發民族快感的噴頭。當時,韓國主流輿論已經樂觀地估計,南北兩個國家的統一僅僅需要「再等待二、三十年」就可以實現了;而少數過分激動的韓國媒體已經號召國民不要再用「停戰線」這種容易扯到歷史傷疤的名詞,而是要用「腰帶」和「腰帶扣」等等委婉風雅的辭彙去形容38線和開城。

開城特級市和開城工業區這一宏偉計劃,已經寄託了整個朝鮮民族太過於充溢的民族精神。如果開城能夠在南北雙方的合作運轉下順利施行,成為一個即古老又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那麼由此產生的連鎖性作用效果,顯然不會只涉及到朝鮮半島,而是更廣泛的波及到整個東亞的地區政治格局,甚至造成全球性的影響。這種變化,也是半島上兩個國家的朝鮮民族都在時刻盼望和時刻準備迎接的。然而,高麗、朝鮮,這個半島上的國家與建立這個國家的民族,他們在歷史上一貫要受到外部勢力影響、看別人眼色過活,永遠不能把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悲劇性事實,恐怕又一次重現了。平心而論,盧武鉉不是一個光會放嘴炮的政客,而是一個作風比較務實、果斷的政治家。他對美對日採取的硬派作風自然招來了後兩者的微詞;而周邊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對朝韓如此親密的舉止,也保持著自己的「一貫立場」和「密切關注」。隨著2008年李明博政府的上台和次年前總統盧武鉉因為「承受太多壓力」突然跳崖自殺,局勢隨即發生驟變,朝韓雙方關係和政府首腦對話時斷時續,分歧加大。在延坪島炮擊和天安艦爆炸事件接連發生後,原先被國內輿論認定的「大好前景」也迅速急轉直下,關係不僅由當初的溫柔轉為僵硬,而且眼瞅著又從僵硬轉為僵直了。開城也受此殃及,成為南北雙方對抗的陣地——2009年,朝方大肆提高了土地承包租讓金(從1600萬美元提高到5億美元)並要求提高朝籍工人工資,而韓方也在天安艦爆炸事件後宣布一系列針對開城工業區的制裁手段。

分處38線南北的兩個國家出於同一民族精神支配下的任何選擇,都要在「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某大國標準官方發言語氣,請讀者自發展開聯想,本文作者不承擔解釋說明工作)」的大前提下,才具備從激動人心的口號兌現成確切事實的可能性和合法性。而在這種變化莫測的政治氣候作用下的千年古都開城、擔負著提起朝鮮半島與朝鮮民族肥襠巴基褲的這顆「腰帶扣」,其未來的走向也將是一個充滿若干疑問的曲折之途。

-----------------------------2009年 於京東肉餅慎思軒 秋原


推薦閱讀:

korea就是高麗吧?
南北韓分別怎麼看待自己國家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

TAG:高丽 | 朝鮮王朝李王朝歷史 | 韩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