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協議精讀15:鏈路模型(基於Free-Space Path Loss)

序言

在無線區域網中,主要的性能除了吞吐量之外,另外一項比較受人關注的就是覆蓋範圍,而為了計算Wi-Fi的覆蓋範圍,我們首先要梳理其鏈路模型。本文我們基於基本的自由空間傳輸損耗模型(Free-space path loss),對802.11中的鏈路模型進行分析。

註:在該文之後,我們會基於在理解鏈路模型的基礎上,繼續討論如何計算無線的覆蓋範圍,以及具體在802.11協議中的具體信道模型。由於主要還是偏向理解,所以若在本文中出現一些表述錯誤,還請見諒。

影響覆蓋範圍(無線鏈路質量)的因素

Wi-Fi的理論覆蓋範圍與很多因素有關,我們簡單列舉如下:

  • 發送功率:發送功率越大,信號的覆蓋範圍就越大。FCC建議其標準值為70mW。

  • 功率放大增益:包含發送時候的PA(Power Amplifier)以及接收時候的LNA(Low Noise Amplifier)。如果本地能夠對信號提供一個放大的功能,那麼信號的強度就能夠提高。
  • 天線增益:包含發送天線增益以及接收天線增益。天線是可以增大信號的,評估這個增益性能的指標就是增益值。不同的天線種類,比如全向天線或者定向天線,具有不同的增益性能。
    • 定向天線有更好的聚焦能力,在總功率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提高接受者的接收功率(即聚焦) 。定向天線可以做智能天線波束成型(smart antenna beam forming)。
    • 全向天線有更好的覆蓋能力,能夠將能量更平均的覆蓋到周邊的所有節點上。
    • 利用多根全向天線做發送,可以做傳輸波束成型(Transmit Beamforming,TxBF)。利用信號的預編碼技術來完成的,TxBF通過調節發送信號的相位,讓信號在接收方呈現干涉疊加的效果。利用多根全向天線做接收,也可以做接收分集,增加信號質量。
  • 信道衰落與干擾:信道的影響包含兩部分,衰落和干擾。
    • 衰落是由信道的特性造成的。衰落分成三部分,大尺度衰落,中尺度衰落(陰影衰落)以及小尺度衰落(多徑)。
      • 大尺度衰落:主要受到傳輸距離影響的電磁波衰落,距離越遠,信號衰落越強。
      • 中尺度衰落:又稱為陰影衰落,主要是由遮擋物造成的。(其實這個定義用的並不多,不過在無線區域網環境中,還是比較適合的,所以就放上來了)
      • 小尺度衰落:又稱為多徑衰落,主要是不同路徑到達的信號之間造成的互相干擾。根據發送和接收方是否在視距(Line-Of-Sight,LOS)範圍內,分為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即NLOS範圍)和萊斯衰落(Rice Fading,即LOS範圍內)。 【PS:這裡之前寫反了,感謝@Kelly珂 的指出】

    • 干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其他同頻段的設備干擾,一部分是背景雜訊(一般理論上我們認為是高斯白雜訊,其主要是由熱雜訊造成的)。

鏈路模型

這一節中,我們建立模型刻畫之前所述的影響Wi-Fi覆蓋範圍的一些因素,如下圖所示:

即接收功率我們可以表述為(以dBm的形式表達):

P_{RX}  = P_{TX} + G_{TX}  - PL - N + G_{RX}

其中P_{RX}為接收功率,P_{TX}為發送功率,G_{TX}為發送增益(包含了功率放大增益和天線增益),PL為信道衰落,N是雜訊功率(假設沒有干擾),G_{RX}為接收增益。

註:這裡雜訊代表的熱雜訊,一部分是信道上的,一部分是天線到接收機之前的有損耦合造成的。

在上式中,P_{RX}P_{TX}G_{TX}G_{RX}都是發送接收機的固有設置,可以當做常數。

PL我們假設是自由空間損耗模型(Free-Space Path Loss,FSPL),N假設是熱雜訊,以下我們重點闡述下這兩個部分。

自由空間損耗模型:該模型是理想的大尺度衰落模型,一般意義上,我們假設的理想信道就是該模型(即只存在大尺度衰落)。該模型的物理意義如下圖:

在自由空間(即沒有遮蔽物)的中心,發送方以P_{T} 的功率進行發射信號,接收方與發送方距離為d。進一步參考上圖,我們可以想像,這些距離發送端距離為d的所有點(即接收方可能出現的位置)構成了一個球面,該球面的面積為4pi d^{2} 。總發送功率P_{T} 是平均分布在該球面上任意一個點上的,接收功率P_{R} 即為P_{T} /4pi d^{2}

且我們進一步假設,接收方是以有效面積為lambda ^{2} /4pi 的天線進行接收(一般天線的面積與波長有關),最後我們可以得出接收功率為:P_{R}= left[ P_{T}lambda^2 right]  / left[ left( 4pi  right)^2d^2 right] 。在與發送功率P_{T} 相除之後(即求鏈路的衰減),我們可以得到自由空間損耗(FSPL)如下:

一般情況下,大家還很常見以dB形式表達的自由空間損耗(f單位為MHz,d單位為km):

PL=32.44+20times log_{10}left( f right)  +20times log_{10}left( d right)

實際上這兩個表述實際上是一樣的,以下我們做一個數學推導(初始f單位為Hz,d單位為m,最後結果f單位為MHz,d單位為km):

故上述的兩種表達本質上是相同的,之後我們會基於該模型示例估計無線傳輸範圍。由於自由空間模型中,沒有考慮到陰影衰落,而CWNA的書中是給出一些遮擋介質對於信號的影響的(信號為2.4G的情況下),所以一起記錄在這裡(參考CWNA教材):

  • 木門(Wood door):–3 dB
  • 金屬機架(Metal rack):–6 dB
  • 隔間牆(Cubicle wall): –2 dB
  • 基牆(Foundation wall): –15 dB
  • 無色玻璃窗(Nontinted glass windows):–3 dB
  • 石膏牆或石膏夾板(Drywall or sheetrock):–3 dB
  • 電梯或金屬障礙物(Elevator or metal obstacle):–10 dB
  • 磚,混凝土,混凝土塊(Brick, concrete, concrete blocks):–12 dB

本底雜訊(熱雜訊

在論文假設中,我們一般直接假設背景雜訊為0均值的高斯白雜訊(在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一書中,第5.3.4節所述:由於熱雜訊功率譜密度在頻率10^{12} 以下為常數,所以一般將接收機的熱雜訊過程當做高斯白雜訊處理),並給定一個雜訊功率即可。其實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熱雜訊有參考的背景雜訊的公式的,如下:

其中雜訊功率N是以dBW形式給出的,BC是玻爾茲曼常量(Boltzmanns constant,1.38times 10^{-23} J/K或者-228.6    dBW/k/Hz),C^{circ} 為攝氏溫度(括弧內直接帶入290K),B為帶寬(比如802.11a/g為20MHz),F為雜訊係數(noisenfigure,一般為9dB)。

註:以上的參數選擇參考MATLAB2016a中基帶模擬的代碼。

故最終帶入802.11的結果即為:

實際上這個值和07版協議中給出的背景雜訊(也就是本底雜訊)的參考值還要小的,CWNA書中第3.4節以及第3.6節指出,一般2.4G信道的本地雜訊為-110dBm sim  -100dBm,所以除了熱雜訊之外,可能還包含了一些信道上別的白雜訊。不過也是可以參考07版協議Table 19-10中所述「RSSI的範圍和實際上功率是獨立的」,換言之,本地雜訊的具體數值也是可以自己設定的,主要還是根據實際使用場景為準。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須註明出處和原文鏈接。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無線技術大講堂,請搜索公眾號(must_wireless)。


推薦閱讀:

這些通信人秒懂的"黑話",你都認識嗎?
華為的軟肋是什麼?
softsim與e-sim有什麼區別?
物聯網其實早就有了,為什麼最近這麼火?
Y2T5 100G光模塊協議之--QSFP28 SFF-8665、8661、8662、8663

TAG:计算机网络 | 通信 | W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