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要跟隨的內心,到底是個什麼鬼?
但,這僅僅是在我們控制自己進行思考時候的一種片面感覺。
事實上,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其行為完全是不自控的,要麼受控於本能,要麼受控於社會生活中強制力量,要麼受控於長期被引導形成的習慣。
不相信的話,只要想想自己玩起手機大把殺時間時候的感覺就可以了。
在那個時候,你一邊想著不要玩了干點正事吧,一邊無法停止的繼續刷著微博、微信、知乎什麼的。
人何嘗能有效的進行自控呢?
本質上,我們只是受控於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需求和慾望的主要成分,來自於本能及其載體感覺系統。
最近李笑來提到一個概念叫「剛需」,他說我們之所以總是做不到我們為自己訂立的目標,是因為那些目標沒有成為我們的剛需。看完之後,我現在腦子裡其實也只有這一個概念,那些枝枝節節都忘掉了,但我想這就夠了,這個概念及其帶來的思考以及楔入我的思維體系當中。
李笑來的東西,有許多人說是雞湯,我認為不是。他的思維是帶有一些根本性的洞察力的,是有價值的。他當然沒有多神奇的認知與能力,但他的思維確有獨到之處。現在雞湯當道,網路上大多數信息是有害或無用的,但動輒就把雞湯的標籤貼在別人頭上,這種行為也是愚蠢的。依我看,大多數人也沒有辨識一些文章到底是雞湯還是真知的能力。
我思考了一下剛需這個提法,感覺很有道理,同時也認為了解自己的剛需是有必要的,了解如何識別培養出一個目標中的剛需部分是有必要的。
人剛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本能慾望如「食、色、安全、舒適、刺激」等等,我們精妙高遠的理智,最終卻是要靠低級簡單的感覺系統來控制。
當這些意識中的意志與慾望,比如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之類的目標,與本能當中的懶散、舒適、食色、安全、恐懼等等情緒與感覺相左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屈服於本能。
按李笑來的說法,這叫好好學習這件事沒有成為你的剛需。
依我看,倒是可以用「騎象理論」來解讀。就是說你的理智這頭騎象人,還沒有馴服你的本能這頭大象。所謂讓學習成為你的剛需,這其實是一件馴象的苦功。你要讓大象明白並且接受你這個騎象人的意識,並和本能之大象共舞,讓其接受你的操控。
說到底,成就一件事,根本上還是要看你對成就這件事的慾望強烈不強烈,也就是說,成就這件事的慾望是不是變成了你的剛需。
決定一個人人生方向的能動面,其實就是慾望的剛需一面--足夠強烈的慾望。
很多人有一個體驗:人都是逼出來的。其實就是說按照本能懶散的性子來講,人是懶的拚命的,就算是愛好某件事,也未必有動力堅持下去。但一旦外界的環境持續刺激壓迫,激發人的危機感,養成人完成這件事的習慣,最終人就完成了自己以前看來無法完成的事。
這種強烈慾望的形成,與每個人的經歷、背景有關,因人而異。從我們的不自控性出發,其實我們自身是很難刻意去養成某種強烈的慾望的,所以我們只能去體察和追隨這種慾望,就像喬布斯所說的:follow your heart!
一個富家子弟,他的剛需不會是賺錢,因為他沒有受過金錢的壓迫,對金錢帶來的好處也習以為常,他一生中最強烈的慾望,肯定是他還沒有得到的東西,這個東西,也因人而異,有些人追求哲學或是科學,比如維特根斯坦和許多知名科學家;有些人追求愛情,如查爾斯王子;有些人追求權力,如王思聰;有些人追求藝術與人生價值,如高更(算中產階層?)。
而一個貧家子弟,金錢和權力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剛需,因為他一直深受金錢權力的壓迫,也渴望享受金錢權力帶來的好處。如李斯很早就立下志向要做官倉之鼠。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發展的貧家子弟,在歷經世事之後,會產生自己獨特而強烈的慾望傾向,如梭羅喜歡隱世和親近自然,梵高沉迷於藝術,顏回有書讀就開心,陶淵明寧願受窮受困不願為官。
中產階級毛澤東認為是一個搖擺的階層,從慾望傾向上來講,他們是一個求穩定怕變革的階層,既渴望更大的權力和金錢,又不至於被金錢和權力感的匱乏而扭曲心智,他們有時候想要前進一步,但更多的時候為了保住有現的東西而缺乏冒險的慾望。
人生於世,主要的慾望傾向在二三十歲就基本確定了,這一生除非遭逢大變不會有太大改變。所謂追隨內心,其實就是追隨我們已經形成的剛需,在這些慾望上投入,我們不必與自己較勁,可以過一種更順遂的人生。
推薦閱讀:
※剛需買房最易在此「踩雷」,該避之
※如何看待杭州17年3月3日新一輪的限購政策?
※2018年房市剛需族該何去何從?
※剛需買房,什麼因素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