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融科技時代真的來了嗎?

文/孟永輝 微信公眾號:孟老獅

有關金融科技的討論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對於金融科技時代究竟是什麼樣子?金融科技時代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外界同樣有很多的評論。評論的篤定給市場營造了金融科技時代即將來臨的環境,而以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的先後加入則從事實上正在印證了這些評論的真實性:螞蟻金服、理財通、京東金融以不同的形式進入到金融領域當中,整個金融科技時代的序幕似乎正在徐徐拉開。

為什麼金融科技時代遠未到來?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經歷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同樣,它的出現同樣會代替原有的事物。金融科技的出現同樣並不是憑空想像的結果,它同樣經歷了一個不斷演進,緩慢變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金融科技的出現是「後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產物,正是有了互聯網金融的上半場,才會給金融科技的萌生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儘管互聯網金融通過將傳統的銀行業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下,通過將人們的支付方式從現金支付轉變成了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為主的移動支付,通過將理財產品進行重新設計進行網上售賣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投資方式……但是,我們依然不能確認互聯網金融時代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痛點,並成為真正改變人們生活的一種科技產品。

支付方式的被動遷移並不能夠被用戶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們支付方式的轉變是基於整個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而進行的被動行為,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選擇用移動支付替代現金支付,主要是因為移動支付與現金支付項目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方便、快捷便是最優表現。試問,如果按照人們的支付習慣又有多少人會主動選擇移動支付呢?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人選擇移動支付方式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流量時代帶來的用戶遷移,這種行為是基於整個「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遷移來講的,早在滴滴、快的亂戰的時代,互聯網的巨頭們便通過將人們的支付與這些出行軟體相互綁定來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因此,人們的支付方式是被互聯網巨頭們通過利益誘導、強制綁定等形式進行轉變的,而非用戶自發進行改變的過程。

對於人們支付方式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的確提升了人們的支付效率,減少了支付成本,但是這種支付方式並不能夠成為人們進行大額資金交易的主流,對於一些大額的資金交易人們依然會去銀行櫃檯進行辦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們支付方式的被動遷移只是流量時代互聯網巨頭們用於獲取用戶的手段,而非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初衷。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支付方式的被動遷移並不能夠被用戶真正買賬。

互聯網金融遠未成為「主流」。互聯網金融始終是一種衍生於草根經濟的一種經濟類型,它的發展只是互聯網在金融行業的新應用,其本質並沒有改變金融行業的巨頭:銀行、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與運營邏輯,銀行、投資機構為主的金融機構格局並沒有產生本質的改變。

從量變到質變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只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對於金融行業而言,並沒有產生本質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了些許的改變來應對這個量變的出現。各種銀行類APP的出現便是主流金融機構主動擁抱互聯網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這裡所講的互聯網金融遠未成為「主流」主要是指互聯網金融並未被主流的金融機構完全接納,或者所主流金融機構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容忍度依然需要一個過程。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介質的出現,這個介質正是引發這一化學反應的關鍵所在,找到了這個介質,互聯網金融才能真正被主流金融機構所接納,並真正給金融行業帶來變化。

以用戶為導向模式終究是一場「飲鴆止渴的狂歡」。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始終都是流量時代的產物,既然這樣,它就終將逃不過以用戶導向帶來的諸多問題。為了獲取足夠多的用戶,通過補貼、獎勵等形式不斷獲取用戶,以從量上來獲得提升,而忽略了對用戶進行深耕與運營;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投資需求,對項目進行過度包裝,而忽略了金融行業對於風險的把控;為了提升項目的上線效率,減少甚至對項目的嚴苛審核,而讓項目不斷出現問題……當下以P2P、網路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問題和被人詬病的地方正是基於用戶導向模式出現的,儘管用戶導向模式為互聯網金融平台帶來的量的提升,但是用戶的體驗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種模式註定是一場「飲鴆止渴的狂歡」。

用戶的持續到來在讓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大氣候」上佔據主動的同時,一樣讓人們的體驗陷入到了相對被動的境地。以用戶為導向的模式必然不是金融行業長久發展的絕佳模式,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從金融行業的底層邏輯上切實給金融行業帶來改變才能讓互聯網金融最終成為一個人人稱道的新生事物。

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斷讓自己陷入到一種相對被動的局面,國家監管的加劇正是這種被動局面的直接體驗。如果將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看作是金融科技時代來臨的標誌,顯然太過唐突。金融行業必須經過更深、更廣的發展才能承擔起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升金融行業運行效率的重任。金融科技時代的來臨依然需要更多的時間,通過時間的磨礪,來為未來的人們奉上一碗香噴噴的「金融盛宴」。

金融科技時代來臨到底有哪些標誌?

微信通過社交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谷歌通過搜索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習慣,微軟通過操作系統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習慣……每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本質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通常是顛覆性的。金融科技時代的來臨同樣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本質性的變化,那麼,金融科技時代來臨到底有哪些標誌呢?

主流金融機構的本質性變化代替了發端於草根的被動接收。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自下而上改變的過程,它的邏輯是通過用戶的不斷增多來改變整個金融行業的氛圍,對於金融行業本身的影響偏少。這種發展模式儘管得到了用戶的不斷增長,但是本沒有給金融行業本身帶來本質變化,整個金融行業依然在按照傳統邏輯在運行。

金融科技時代並不是這樣。它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從金融行業的底層邏輯上金融改變,通過金融行業內生事物的不斷萌生和發展來促進整個行業的改變。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在於當金融行業的底層邏輯發生改變之後,再通過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用戶積累,從而讓整個金融科技成為社會的主流生態,並將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用戶變成這條生態鏈條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金融機構從傳統金融時代的被動接收變成了金融科技時代的主動擁抱。在金融科技時代,用戶與金融機構之間不再是簡單的投資者與被投資者的關係,用戶變成了金融機構的一份子,它通過參與金融機構的行為來為自己的投資帶來收益,而金融機構則通過與用戶發生聯繫來獲得數據,再通過其他手段進行變現或盈利。目前,區塊鏈的出現就是金融機構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些許變化的一個表現。

金融科技時代的金融行為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用戶拓展更多地集中在獎勵、補貼等外部的作用力上,用戶始終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狀態在很多情況下帶來的是「羊毛黨」和「一鎚子買賣」,對於行業本身來講並沒有太多意義。

在金融科技時代,用戶的投資行為不再是一種被動行為,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金融機構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將用戶的投資行為以一種軟性的形式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未來的用戶投資行為不再是一種投資,而是一種生活,正如我們每天的購物、健身等行為一樣方便,而金融則通過與這些行為發生聯繫,真正成為它們的一部分,並給整個行業帶來變化。

金融科技時代「金融機構」和「用戶」的概念將會更加模糊。金融科技時代來臨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金融機構」和「用戶」這兩個概念之間不再是涇渭分明的狀態,兩者之間的鴻溝將會不斷消弭,更多地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並引發國家的監管,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們將金融機構與用戶之間的關係看得太過割裂。未來的金融科技將會真正將兩者之間這種狀態不斷填補起來,並真正將兩者看作是具有相同特質的東西。

未來的金融科技時代,用戶可以是一個金融機構,它通過自身的項目可以進行金融的相關行為;而金融機構同樣可以是一個用戶,它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和用戶發生聯繫來帶來自身的發展。金融機構與用戶真正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生態圈,實現兩者之間的自由流動,減少行業與用戶之間的壁壘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項目混亂、用戶泛濫等諸多問題讓人們呼喚金融科技時代的來臨,而「互聯網+」時代則隨著互聯網逐步變成一種基礎設施而落幕。然而,我們並不能由於互聯網金融時代出現了諸多問題就開始憧憬金融科技時代的來臨。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依然按照流量時代的邏輯來看待未來的金融科技時代,勢必為讓這一美好的願景最終落空。

【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長期關注互聯網及行業研究。微信公眾號:孟老獅】


推薦閱讀:

阿里成立達摩院,金融科技風口真的來了?
巨頭搶灘的「金融科技」,人工智慧如何重塑新互金?
互金巨頭聯誼大銀行背後的邏輯
金融科技再次進化 凡普金科眼中的智惠金融究竟什麼樣?

TAG: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