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的開端|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5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釋義:先生說:「學而不思考,則會迷惘。思考而不學,則會懈怠。」

這兩句話是孔子對學與思之間辯證關係的講解。人的認知過程就是從感知到思考的過程。感知就是學,也就是信息收集的過程,包括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感所獲取的各種信息,一般意義上的看書學習僅是學的一個方面。思則是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包括分類、篩選、排序、歸納、聯想、判斷、邏輯推理等。學與思其實就是認知的過程,學與思的關係就是認知過程的規律。

通過信息處理,我們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以便日後提取使用,這便是經驗的積累,經驗的不斷積累就會萌發出智慧。相應的,信息積累到一定的量就形成了大數據,大數據的有效運用就會產生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就是對人類認知過程的模仿。

孔子對人類認知過程的理解很到位。他指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這就像一個計算機只接收信息但不對信息進行處理,結果就會造成信息混亂,使得這些信息無法使用,如此這個計算機就會死機,就像一個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懈怠(原文中的殆通怠)。也拿計算機來說,只處理現有的信息,不輸入新信息,那這個計算機就只能整天做重複運算。計算機也就罷了,如果是人,幾天就厭倦了。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沒有新信息的進入,重複性的思考會使人失去興趣、產生懈怠。追求新鮮感是人類的天性,人生來就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孔子二千五百年前的這些論述可以說是認知學的開端,把人類認知的基本規律說得很清楚。但是,人類的認知並不局限於學與思,還有一種更高級的認知方式——悟。悟不只是頭腦的理解,更需要情感的體會,這其實也是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實現的領域。即便能模仿得很像,也只是種偽裝。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為腹不為目|重解道德經 第十二章

TAG:文化 | 国学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