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質疑是輿情應對第一步

作者:盛湘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高中哪家強?多年來,一些機構熱衷給全國知名高中排座次,由於純屬民間行為,大家也不太當回事。但最近,居然有一份號稱是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百強高中名單」在自媒體平台廣泛傳播,引發一波不小的輿論風潮。隨即有教育界人士對這份榜單的來源和真實性提出質疑。日前,教育部公開表示,「從未開展過全國百強高中等評選和排名活動」。各大媒體迅速播發了這一闢謠消息,相關爭議很快雲消霧散。

權威部門直面質疑,迅速應對,公開闢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縱觀最近教育領域一些熱點輿情事件,輿情應對的整體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不願或不敢直面質疑、應對遲緩、多空話套話等問題比較突出。

以最近引爆輿論場的「山西屯留一中教師假日聚餐被縣紀委通報」一事為例,面對洶洶輿情,當地有關部門遲遲不做正面回應,面對各界質疑,反而擺出一副對抗姿態,想盡辦法為自身行為辯解。比如輿情初現時,有媒體跟進報道,這本是澄清事實、與外界正面溝通的絕好時機,但接受採訪的居然只是當地有關部門一位不具名的「工作人員」,並解釋稱當地此前曾明確規定過工作日中午不能飲酒,關於工作日的判定,這位工作人員則稱,「要以全體機關事業單位是否上班為準」。此番表態無異於火上澆油,以新華社為代表的各大媒體一擁而上,揪住把柄,窮追猛打,質疑當地生搬硬套相關規定,「好經被歪嘴和尚念歪了」,輿情危機進一步升級。

做好輿情應對,直面質疑是第一步。迴避矛盾,不願、不敢與外界正面對話,只會讓負面輿情滑向難以控制的境地。

輿情應對的另一大忌,是行動過於遲緩。有的是心存僥倖,故意採取拖延戰術,以為熬過幾天的輿論高峰期,負面輿情自然會退潮;有的則是不知如何應對,或者一時找不到足以應對輿情危機的方法和抓手;還有的是對輿情應對的重要性缺乏認知,產生誤判。最近,13位學者實名宣布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基因編輯實驗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相關質疑已持續幾個月,目前事實真相尚無定論,但韓春雨本人以及河北科技大學校方沒能及時、正面、有力地回應各方質疑,是爭議不斷升級的重要誘因。

行動遲緩固然要不得,但只做到快還遠遠不夠。日前,「山東一學校食堂疑給學生吃豬食」一事,引起公憤。事件被曝光後,當事學校迅速發出公開信,對家長提出的質疑一一作了回應。但受限於當事方的身份,學校這種自說自話,不僅家長們不買賬,也很難令公眾信服。直到當地市政府出面,表態將成立專門調查組,引入第三方機構調查,限期公布結果,一旦查實將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這場輿情危機才暫告一段落。

隨著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公眾表達意見的渠道變得豐富多元,公共輿情事件出現的頻率在提高,教育領域如此,社會其他領域亦如此。有關當事方不恰當的態度與應對方法,很容易導致負面輿情升級,種種低級錯誤,甚至進一步釀成輿情危機。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思想上的抱殘守缺與僵化思維,昧於公共輿情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方法上依然沿用過去的舊套路,習慣說空話套話,信奉「拖」字訣,一味逃避責任……歸根結底,是缺乏直面質疑的勇氣和能力。山西屯留縣紀委處分假期聚餐教師一事從事發到現在已有月余,韓春雨事件更是持續發酵數月之久,輿情危機不斷升級,甚至引發各種謠言,從一地、一領域的事件升級為全社會關注的公共輿情事件,個中教訓,值得警醒與反思。

迴避、拖延、狡辯……輿情應對中常見的敗筆,最直接的惡果在於破壞了公眾對相關機構和個人的信任,而不論在教育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這種信任都是極其寶貴的。要保有或重建這份信任,勇於直面質疑,無疑是必須大膽邁出、小心走穩的第一步。

   《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輿情熱點】奧斯卡大烏龍 媒體也中招
【輿情熱點】杭州無人機直逼民航客機
如何用Python做輿情時間序列可視化?

TAG:质疑 | 舆情监测 | 舆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