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喬布斯也在用的辦公空間設計心理學
「彥祖,我最近在設計一個辦公空間,甲方在招標文件里專門說要學習蘋果那個像飛碟一樣的新辦大樓,特別是那棟建築的設計理念強調的「員工的偶遇性」,說是「員工的偶遇性」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創造力。
什麼是偶遇性?為什麼偶遇能增加員工創造力?這是什麼鬼?難道又是心理學嗎?
老岳,你快給我說說。」小梅說
「這個觀點確實是基於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其實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偶遇性帶來的非正式會面的增加,可以提升組織效率以及創造力。」老岳說
偶遇性
老規矩,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講起:
1970年代,美國的洛桑有一家工業公司,他們所處的辦公室大樓是由一間一間的小房間組成(很像我們傳統的教學樓)。員工要經常穿越走廊,帶著文件拜訪其他部分的人,以展開協調工作。
後來為了提高效率,辦公室之間安裝了電視對講器以改善通訊。幾個月以後,企業的效率急劇下降、業績下滑、人心浮動,公司瀕臨破產。
為了解決公司困境,他們請來兩位經營顧問。這兩位經營顧問經過調查研究,最終把問題歸結於剛剛使用不久的電視對講器。在他們使用這個設備後,企業員工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都使用電視對講器跟對方說話。
其結果就是,人們不再在門廳和過道上交談了,再也聽不見人們說:「喂,你好啊,你說說,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 很快這個企業渙散了,其原因就在於:員工之間的非正式接觸越來越少,人多的跨部門會議和電話,取代了偶遇和隨便聊天,也就是說使這個機構成為一體的粘合劑消失了,顧問們勸告他們撤掉電視對講器一一自那以後他們的日子恢復了正常。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大機構里。但其原則對於一個小的工作單位或一個家庭也是一樣。小而簡短的談話、手勢、問候,消除誤會的解釋、玩笑和故事都能加強人們的集體關係。如果這些一概沒有,隨著人們的個人關係漸漸冷卻,集體也將分崩離析。
任何一家企業內部也都存在著一種相互凝聚的結構,員工平時非正式的會面的次數越多,組織內部的關係凝聚力也就越強,信息流通的速度越快。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應?
人類對自己所屬的社群里的各種信息有濃厚興趣 ,以至於在7萬年前從我們的祖先進化出語言技能起,我們的祖先就能圍坐在火堆旁八卦數個小時。相互八卦讓他們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里誰比較可信可靠,誰需要什麼,能夠交換什麼?誰擅長什麼?以及哪些地方可以採集到更多的果實。於是部落內部可以展開更緊密、更複雜形式的合作,於是整個部落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提高。
你看,這種人與人的「八卦」(信息交換)對一個群體內部的合作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際溝通(不論是電子郵件 、電話還是報紙專欄)講的都還是八卦,即使這些娛樂八卦和我們所處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我們依然無法克服基因里對八卦信息的熱愛,也由此造就了無數的狗仔和小報。
其實增加偶遇性,並非喬布斯第一次提出這種要求,喬布斯買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後,其總部也是喬布斯親自主導設計的,(現在它就叫「喬布斯大樓」)。大樓里的設計依然延續喬布斯的一貫審美標準,就如蘋果的產品一樣,都是這種極簡主義風格。
喬布斯非常了解「陌生人觀點的碰撞能促進創新」這個思想,所以他想盡辦法讓公司不同部門的人員能夠進行最大限度的交流。為此他給整個大樓只設計了兩個衛生間(一男一女),並且是安排在一樓大廳里。這樣任何人上廁所都必須經過一樓大廳,長此以往你總要在上廁所途中跟人聊上幾句。但這個設計遭到了皮克斯全體員工的強烈不滿,後來喬布斯不得不妥協,在每一層都設置了衛生間。
同樣,偉大的谷歌也深諳此道,谷歌不但重點建設了自己的員工餐廳,而且要求餐廳運營時要讓員工排隊等候4分鐘,以增加組織內部非正式的交流。
既然非正式的會面可以提高交流頻率,改善組織效率,那麼專門用來會面溝通的會議又有什麼玄機?
1965年,巴納德·巴斯曾經做過一項會議規模和會議效率的研究,實驗發現會議的規模越大,獲益者越少,事實表明當參與會議的人數超過24個人的時候,會議過程中一言不發的人和有話不說的人的比率迅速上升。
當會議參與人數控制在12人以內的時候,會議的參與和溝通效果最好。
平時在一般的環境噪音里,我們用正常的語調說話,在大約2.5米的距離內不會影響聽覺接收效果,超過這個距離就需要講話者提高音量,同時這個距離也是兩個人抬一下手臂可以傳遞東西的距離。
同時,一個正常視力的人在大約3.5米的距離內能夠清晰的辨別出別人細微的表情變化,有研究表示,溝通中60%的信息是通過表情、動作等隱性語言表達的。
所以結合以上所說,一般公司的會議室中應當有70%的12人以下的小會議室,同時這些會議室應當在使用者就近的地方,方便使用,通過提高使用頻次來增加組織內部信息流通的速度。
大教堂效應
解釋過了偶遇性,我們來看一下房間的天花板高度對工作場合的隱性影響。
首先,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把參加實驗的人分成兩組,一組在天花板高的房間里,另一組在天花板低的房間里。然後給他們看同一組照片,還要對照片里的東西作出評價。這些照片里的東西都是整體上光滑,但是細節粗糙。結果,高天花板房間的人認為它們很光滑,低天花板房間里的人認為它們很粗糙。
這是因為高天花板房間里的人更傾向「自由」,思維模式不受限制,就更容易從整體上認識事物。
而低天花板房間里的人傾向「壓抑」,思維模式受到局限,更容易從局部認識事物。
所以高天花板有助於抽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低天花板則有助於具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培養。
假如天花的高度處在一個中等高度,那麼就不會有什麼特殊的思維方式產生。
知道了天花高度對認知傾向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條規則來設計空間達成目的。
比如一個要求產生新的創意,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意部門,那就把他們盡量的安排在天花板高的房間。
如果目的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要求精細認真、集中注意力的部門,如會計、製圖、手術,那就應該選一個天花板比較低的房間。
另外天花板高度還可以用在商業方面。比如,強調大膽創新的蘋果公司的店面,如果有可能會把天花板設計得很高。
同樣,強調隨機性購買的宜家家居,其賣場的天花可以高一些,激發客戶對自己使用場景創造性的想像。而突出目標性購買的工具或日用品的小商店,天花反而要低一些,以幫助客戶迅速完成任務。
還有特別注重菜品質量,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來細細體會的日本料理,就一定要讓天花板低一點,盡量壓縮空間,好讓人們把心思放在品嘗食物上。
其次,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行為學上:
空間的垂直距離等同於人的社交距離。
這麼拗口的一句話怎麼理解呢?
科學家們跟蹤一個政府的服務部門調研,發現這家政府單位原來在一個老房子里辦公的時候,投訴率非常低,經常會收到市民對工作人員的表揚,認為他們親切、效率高,甚至能記住他們的名字。
後來這家單位搬到了一個體面氣派,層高非常高的辦公大廳後,投訴率突然增高,市民們認為他們不再親切,甚至懷疑他們的能力。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新辦公室過於高聳的層高和過於開放的空間尺度給市民帶來了壓抑感,一家服務機構在這樣的空間里非常難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里經常可以發現,人們來到一個高聳的公共空間時,行為舉止拘束,也過於莊重。因為我們的社交距離遠,需要有許多的儀式感來填充這個社交距離,也就是說顯的「見外」。 而在一個低矮空間里,人的社交距離也隨空間高度變短,人和人之間會更放鬆、有安全感、也更親切,易於溝通建立關係。
我記得上海某酒店裡有個餐廳的大包間層高非常高,而餐桌上方,有個和桌子一樣大的吊燈,平時吊燈的高度很高,方便加強客人宴請時會面所需的儀式感和尊貴感,客人入席後,吊燈會下降高度,離桌面比較近,這樣高度上的調整,拉進了人和人的社交距離,符合那種酒酣耳熱的親密氛圍,這真是一個很睿智的設計細節。
環境溫度
曾經有記者問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為什麼新加坡地處赤道,卻比同緯度的那些國家發展的好很多。
李光耀的回答竟然是「空調」。
為什麼?為什麼人工環境溫度竟然可以影響到國家的發展效率?
有一項研究發現,當保險公司的打字員在25℃的室溫下打字時,其打字的效率是20℃時的兩倍,而錯誤率僅為20℃時的一半。
但後續的研究發現,溫度對工作效率的影響遠不是這麼簡單。
另一項研究將志願者們分為兩組,一組被關在19℃的房間中,而另一組被關在25℃的房間里,然後志願者被要求在兩個性價比非常接近,但在細節上又有細小差異的手機套餐中挑選出更划算的套餐,結果這次,在25℃房間里的志願者們,更容易選出不划算的手機套餐。這說明,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人們更難以做出複雜的決定。
如果做的是打字、製圖,這樣的機械性的勞動,那麼稍微高一點的溫度,有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而相反,如果員工從事的是決策,創意等邏輯性較高的複雜工作,較高的室溫反而不利於複雜的思考決策。同樣這個原理也可以反方向利用,很多商家做出的複雜套餐組合,其目的就是為了儘早的消耗掉客戶的意志力,讓客戶最終選擇時不是那麼理智,那麼溫度調高些,會更容易讓商家達成目的。
研究還發現,人們在溫暖的環境中更容易覺得周圍的人有善意。
所以,如果你的員工正在從事相互協作才能完成的項目時,更高的辦公室溫度反而會促進彼此之間積極相處。
其實大多數時候,你並沒有辦法真實的去調配每個空間的溫度,而利用顏色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
眾所周知在一個暖色空間里感受溫度比實際溫度可以高3-4度。
比如,當人們處在紅色、橙色這種曖色房間里時,會覺得周圍的環境比平時暖和很多,而處在藍色白色這種冷色房間里則正好相反。
所以在一個需要社交的地方,比如接待客戶、鼓勵員工偶遇合作的茶水間,洽談室,我們使用點暖色吧!
歡迎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shejishiyuemeng, 或者搜索微信號:yuemeng004,加我好友,與我交換認知。傳說中一個眼神即可千里之外碎人節操的我就在隔壁等你,捂好你的節操,我們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