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規模的日本電影引進中國,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從《墊底辣妹》在國內叫座又叫好,到《哆啦A夢:伴我同行》拿下5.3億的中國票房,從光棍節內地大銀幕首航的《海賊王之黃金城》,到定檔12月2日的《你的名字》,以及確定引進並將於2017年上映的《刀劍神域 序列之爭》......日影迷們翹首企盼的引進大潮正一波波帶著驚喜襲來。
與歐美大片相比,國內對於日本電影的引進情況飄忽不定,有井噴的年份也有幾乎完全消失的寒冬期,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梳理一下這其中的緣由。經濟社會的規律:有需求就有市場
在現在這樣的經濟社會中,需求就意味著市場,有了市場就說明有錢賺,電影產業也是如此。
以《哆啦A夢:伴我同行》為例,定檔兒童節,3D電影,有雄厚的國內死忠粉來買票回憶殺,老少皆宜年齡層受眾廣,具備了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藍胖子取得與一部不錯的歐美大片一樣的票房也就沒什麼不可思議了。至於劇情,很多人也許只不過是為自己童年的回憶買單,單憑再也回不去的回憶殺也足以讓觀眾們熱淚盈眶。
接下來的事情可想而知,繼藍胖子的奇蹟之後,片商們如法炮製。又陸續引進了《名偵探柯南:業火的向日葵》、《火影忍者劇場版:博人傳》、《櫻桃小丸子:來自義大利的少年》等,走進電影院尋找回憶、童年、青春和熱血的各年齡層觀眾們的需求刺激了電影市場,日本電影的引進也就如期而至了。
性價比更良心:達到3000萬票房就穩賺
日本電影不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外市場都是動漫電影佔主流。日本是動漫第一大國,多年來動漫佳作的人氣積累也為日本動漫電影在國外紮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雖然中國國內動畫市場正在快速興起,但畢竟還在起步階段,從質和量上與歷史悠久的動漫大國比起來都有一定差距,而且比起自己投資製作國產動畫片,引進日本動漫電影風險小投資小更划算。
與引進歐美大片相比,日本電影的好處非常顯而易見,那就是便宜。畢竟與在全世界範圍內都佔據不小市場的歐美大片相比,日本電影算是相對偏門的片種。歐美電影大概在幾百萬美金的水平,而雖然近幾年日本電影價格漲得也較快,但幾十萬美金就算價格較高的了,折算成人民幣大約五六百萬,整體算下來,只要有3000萬的票房就能收回成本,引進可以說是穩賺不賠,性價比相對較高。天然的文化親近感:一衣帶水的彼岸之國與二次元童年的消費主力軍
電影帶給我們的不但是一個個故事,更是來自異國的文化展示。因為地緣關係,海上鄰國的日本與中國有著悠久而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致使雖然語言不同,但文化上的親近感讓兩國文化在交流上也較少產生障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起遠在千里萬里的歐洲、美國在文化上更容易得到國內觀眾的接受。
在國內,現在作為電影產業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可以說是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日本動漫中奇思妙想的世界和動人心魄的情節不知賦予了當時年幼的我們多少夢想和勇氣。那些無法再返回的童年和青春只能在回憶中被一遍遍拂去灰塵,提醒我們勿忘初心勇敢前行。作為回憶載體之一的日本二次元,自然讓年輕人情懷難捨。
「引進風向標」:中日關係及外交政策的影響
國內日本電影的引進也受作為非市場因素的中日關係和外交政策的左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國譯制的455部外國電影中就有70部是日本電影,《阿童木》、《望鄉》、《追捕》膾炙人口;從2006年開始,日本電影的引進趨勢下滑,直到2013年到2014年因釣魚島問題中日關係惡化,日本電影引進滑入低谷最終達到「零引進」。
編編想說
出現大規模日本電影引進的原因是複雜的,是各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所導致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的電影產業在自身調整和成長的同時,也在接受著國外大環境的衝擊和挑戰,最終實現進化與蛻變。相信中國電影產業在內部自省和外部刺激下會實現更加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發展,給國內的觀眾們帶來更多、更好的觀影體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