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跑在第4年

我從13年夏天開始正式為馬拉松賽事做練習,至今已跑入了第4年。

算得上很懶,前幾年的跑量也就200+k,比不上勤奮跑者一個月的跑量。

聽聞大神們為了全馬跑進3小時,日日夜夜練習,出差都帶著跑鞋。我只求在3小時關門的時候,能夠跑完半程。

沒什麼壓力,跑得也相對輕鬆。

在周圍認識的跑者中,我算得上接觸馬拉松時最年輕的。

第一次5公里跑步賽事時,我還沒滿16歲足歲,正好差2個月不能報名李寧的10公里跑,於是湊了個熱鬧參加了5公里的項目;

第一次在學校跑完10公里,25圈,從傍晚跑到天黑。

第一次跑15公里,臨港刮著特別誇張的風,操場上沒幾個人,我苦逼兮兮的跑了105分鐘,為兩周之後的上馬做準備;

之後,我把自己的第一次21公里,也是首馬獻給了我深愛的這座城市,上海。

再之後,第二個21k、第三個、第四個,更多的小型賽事,一塊塊獎牌……

起初是因為一個賭約,絕對不想輸掉這個賭,所以才努力準備馬拉松。

之後再跑,也許就是因為喜歡了吧。

站在起跑點前候場,與觀眾擊掌聽他們呼喊加油,跑過漫漫長路接近終點……這些時刻產生的一種愉悅感充斥著我的身體,讓我一次又一次起跑。

跑步的時候大腦會停止思考,經過個把小時雙腿的重複邁出和落地,大多數的煩惱和鬱悶會隨腳步一起,落地。將自身的負能量轉化成雙腿交替邁出的動力,在漫長又孤獨的跑步中,傾聽自己的呼吸,與自己對話。

我會把跑步結束之後肌肉的酸痛當成是一種勳章。

在台灣讀書的時候,我有一陣子心情抑鬱,那兩星期,我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跑了兩個21公里,也就是兩個半馬。

不過,這是我之前對跑步的想法和態度。

感覺最近對跑步這件事情的感覺發生了改變。以前確實覺得跑步很痛苦,所以會把跑步當做鍛煉忍耐力的方式,痛並快樂著。最近倒是覺得跑步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下樓打開跑步軟體,簡單熱身之後就邁腿開跑。可以感覺到冷空氣吸進肺里,心臟慢慢加快跳動的速度,它跳得快速且有力,膝蓋帶著小腿蹬出再踩地,能夠感受到肌肉柔軟、穩定。天慢慢變黑,我跑在小區里,看著大家匆忙回家,遛狗的人慢慢變少,從底樓的住戶家裡飄出飯菜的香味。我就這樣跑著跑著,似乎不知疲倦,可以永遠跑下去。

腿部的脂肪一點點消失,小腿出現了好看的肌肉,我很喜歡這些變化。

但其實說實話,每一次都是數著公里數度過的,會覺得無聊,也會感受到酸痛。

但就這樣不跑了嗎?如果要想舒舒服服過日子的話,什麼都不做最輕鬆了。一開始就不要想什麼減肥、成就、人生目標。

既然已經開始了,那就跑下去。用巨大的痛苦換回巨大的快樂。

終於跑到第4年了,雖然至今還是跑不了全馬,但也算有些自己的心得。

最重要的一條是,在跑步這件事情上,不要保留過多的理智,讓本能帶動自己去跑步。

所以應該要忘掉勝負,不要和別人比成績,也不要和過去的自己比。

在跑步的時候,忘掉那些數據,聽身體的。爭一爭的結果很可能是在終點附近被應急小組搶救。

也應該要享受跑動之後帶來多巴胺的加速分泌。

苦逼兮兮的堅持往往把人搞得很鬱悶,且容易出現運動損傷。今天跑10公里,明天跑20公里,後天……膝蓋疼的下不了地了。這種事經常發生,代價慘痛。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一點點雕琢自己,看看自己變得更好的樣子。

我和所有人一樣,都好奇自己能夠到達什麼樣的高度,無論是學業、事業還是跑步。不想過多贅述,但跑長跑確實讓我更加堅強、勇敢、耐心,高效。

這4年里,有狂風下的狂奔,有獨自參賽的無助,有無法計數的汗水和傷痛,也有跑崩之後的一蹶不振。

下一年,我好奇自己還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上馬完賽之後,看到一位大叔,被一群阿姨簇擁著往外走去。

阿姨說:跑這麼久,你也太厲害了。

大叔笑,答:你也可以的。

對,你也可以的。

我剛開始跑步的時候,馬拉松剛剛熱起來。身邊沒有一起跑步的朋友,我不懂科學訓練,不懂跑姿,也不知道如何選購合適的跑鞋。

就這麼跑了一年多,直到獨自完成第一個半馬,身邊跑步的朋友才開始多了起來。

她們以比我更快的速度從我身邊跑過,有人已經完成了她們人生中的首馬。

現在我想把這句話送給看這篇文章的你。

如果你也想挑戰一下,跑一個馬拉松來當作人生成就。

你可以的。

你一定可以的。

正如此時我堅信,明年結束之前,我能夠通過勤奮的訓練完成人生首個全程馬拉松。

你也可以。


推薦閱讀:

TAG:马拉松 | 跑步 | 科学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