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總沒錯(Goldman Sachs is never wrong)

在本專欄發布了文章《高盛的投資建議靠譜么》(zhuanlan.zhihu.com/p/24)以後,我收到了很多來自於不同省份和地區的朋友們的反饋。有不少朋友感謝我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但也有朋友提醒我,該文章引起了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在北京和香港地區一些員工的極大不適。他們甚至在和一些投資者朋友溝通的過程中指名道姓的詆毀本專欄。在該文章下面的評論區,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三無」水軍發起的「抹黑攻擊」。

實事求是的講,本專欄在《高盛的投資建議靠譜么》這篇文章中列舉的證據實在只是小兒科而已,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既然高盛公司這麼看得起本專欄,甚至需要在他們和客戶的會面中提到我的名字,那麼我們不妨通過證據主義來研究一下高盛這家公司。

如果說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是金融界的「皇冠」,那麼高盛(Goldman Sachs)無疑就是這個皇冠上最大的一顆鑽石。高盛公司曾經產生了不計其數的橫跨政商兩界的高管,比如歐洲央行主席Mario Draghi,美國前財長Hank Paulson和Robert Rubin,英國央行行長Mark Carney,美林證券前主席John Thain,世界銀行前行長Robert Zoellick等,都曾經是高盛公司的員工。高盛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精英界的「黃埔軍校」。

因此要進入高盛公司工作,其難度也是非常高的。據福布斯中文網報道,滴滴出行的總裁,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在當年加入高盛前,需要通過18輪面試。這其中的難度自然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當然,如果有幸通過這些層層面試最終成為一名光榮的「高盛人」,那麼員工能夠得到的報酬也是相當可觀的。

舉個例子來說,在2015年高盛公司每個董事平均的年終花紅為19萬4千英鎊(約合人民幣160萬),位居所有的大銀行首位。如果加上他們的年薪,那麼一個高盛董事一年的收入達到好幾百萬人民幣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這家成立於1869年,有著接近150年光輝歷史的老牌銀行,在最近幾年卻屢屢成為負面新聞的報道對象。

2012年,高盛公司前員工Greg Smith出版了一本書名叫《我為什麼離開高盛》(Why I left Goldman Sachs)。在書中Smith披露了很多讓人嘆為觀止的高盛公司如何蒙蔽和玩弄他們的客戶的細節。

比如Smith在書中提到,高盛公司從上到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尋找那些比較簡單和幼稚(unsophisticated and Muppet)的客戶,然後他們的目標就是將那些非常複雜的金融產品賣給這些啥都不懂的門外漢。

Smith提到,當他剛加入高盛倫敦分公司時,他的同事就告訴他:我剛剛把一個非常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賣給了一個「笨蛋」。他太相信我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支付了好幾百萬美元。

2013年2月10號,高盛公司發布了一份分析報告,題為賣出HNZ。HNZ是上市公司Kraft Heinz的股票代碼。2013年2月14號,Heinz公司發布公告,巴菲特的哈撒韋公司和巴西的3G基金同意以2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Heinz。在該消息被公布後,HNZ的公司股價立刻上升19%。那些聽從了高盛公司賣出該股票建議的投資者,在短短几天內損失19%。

但同時,高盛公司自己的交易部門(Prop Trading),則由於購買了HNZ股票而從該公司被併購的事件中獲利頗豐,短短几天就賺了19%。

在HNZ公司賣方報告這個事件上,高盛公司提供的說辭是:研究部門歸研究部門,而交易部門(Prop Trading)歸交易部門。兩個部門互相之間有防火牆隔著。因此即使研究部門發出「賣出」的推薦,也不妨礙交易部門在市場上買入相同的股票並從中獲利。那些聽從研究部門的推薦,真的去把手中股票賣出的投資者,則真正成了這個遊戲中最大的傻瓜。

問題在於,高盛公司內部真的有這樣的防火牆么?研究公司Asset Back Alert的報告指出,高盛公司所謂的內部防火牆很可能就是一紙空文。舉個例子來說,該公司美國CDO部門下,內部交易(Prop Desk)經理和客戶(Client)經理在公司中的座位就是兩個人互相挨著,坐在一起。而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上司:Jerry Ouderkirk。

2016年8月16日,美國證監會(SEC)發布公告,宣布(前)高盛銀行的債券交易員Edwin Chin欺詐客戶罪名成立。Edwin Chin將支付40萬美元罰金,並且終生不得再從事證券行業。Edwin Chin從2003到2012年是高盛銀行的員工,在2012年離職前是該公司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部門的領導。

在美國證監會公布的調查內容中,該高盛員工如何欺騙客戶的細節值得我們深思。當客戶給予他高度信任的同時,他們卻不知道自己被這批絕頂聰明的銀行家耍了個底朝天。在這位高盛員工,Edwin Chin的眼裡,客戶就像一頭幼稚無知的小綿羊,而他自己則是笑裡藏刀的大灰狼。Chin通過一些非常簡單的伎倆就把客戶玩弄於股掌之間,並以犧牲客戶的利益為代價,輕鬆賺取成百上千萬美元的利潤。

高盛公司最神奇的地方,並不在於上面提到的那些「醜聞」,而在於每一次在這樣的「事件」後,高盛公司總能化腐朽為神奇,通過上繳罰款的方式,安然度過這些危機而毫髮未損

舉個例子來說,2010年7月,高盛公司同意向美國證監會(SEC)支付5億5千萬美元的罰款來達成和解。這筆罰款的緣由是證監會收到投訴,指控高盛公司在銷售次貸產品時對投資者產生誤導。高盛公司同意支付罰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他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過失(Goldman agreed to settle the SECs charges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allegations)。

2015年6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7百萬美元的罰款,和美國證監會達成和解。該罰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錯誤的為其客戶執行了16,000個期權交易指令,造成150萬個期權合約被錯誤的買賣。在證監會發布的公開布告中,高盛公司的態度是:我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過失(Goldman consented to the SEC』s order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findings)。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1千5百萬美元的罰款同美國證監會達成和解。該罰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在處理向客戶出借股票時的違規操作。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和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同意支付51億美元的和解費用。這場曠日持久的訴訟主要針對高盛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向客戶兜售其住房抵押證券(MBS)的違規操作。這些做法誤導了客戶,並給他們帶來了巨額損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由於篇幅所限我就此打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規律是:每次高盛公司都能用「錢」把這些麻煩擺平,同時在支付了「罰款」之後,非常重要的都要加上一句話:我們不承認或否認自己有任何錯誤

現在讓我們把自己放到高盛公司管理層的位置上進行換位思考。一方面是公司可以通過各種擦邊球,灰色操作甚至是違法行為,通過損害其客戶的利益來增肥自己的腰包;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時不時需要面對政府監管機構的調查,因此可能需要用罰款來解決這些糾紛。高盛公司的管理層一定算過一筆帳:如果前者的獲利大於後者需要支出的成本,那麼這就是一樁划算的買賣。到最後反正一副「不承認,不否認,不負責」的「三不態度」,任何人都拿他沒辦法。

高盛是不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以公司悠久的歷史和產出的「精英」來看,高盛當然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但是,高盛偉大的歷史並不代表它所有的做法都是對的。聰明的投資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花里胡哨的表面光鮮所迷惑。捂緊自己的錢袋子,懂得為自己著想,這才是一個投資者從幼稚到成熟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據來源:

cityam.com/216543/banks

finance.sina.com.cn/lea

businessinsider.com/gol

theguardian.com/busines

shadowproof.com/2013/02

sec.gov/news/pressrelea

sec.gov/news/press/2010

sec.gov/news/pressrelea

zerohedge.com/news/2013

reuters.com/article/us-

cnbc.com/id/100442835

foxbusiness.com/markets


推薦閱讀:

跟哈哈?
投資銀行的真相你了解嗎?

TAG:投资 | 投资银行 | 证券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