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張儀有沒有罵過孟子?


你是大秦帝國看多了……

《大秦帝國》這樣的小說,不能說他不精彩,但是看完後覺著孫皓暉這人人品有問題,如果不是人品有問題,就是學識有問題,他為了宣揚秦國不惜刻意的黑其他國家,為了寫法家兵家縱橫家就刻意貶低儒學,有人說他反儒,他出來澄清說他不是反儒,而是恢復儒家保守主義思想體系的地位,毫不客氣的說,他的這句話本身就是反儒。

在孫皓暉眼裡儒家就像挖空心思,媚上逢迎,龍紫之壽、壽牛壽羊、沽大忠之名,行大奸之實,種惡政於王,禍國風於朝野,恬不知恥,竟以為榮的少梁縣令屠岸鍾,是電視劇和小說里那個被商鞅和張儀還有荀子輪罵的衰朽、刻板、保守、死心眼的孟子。

說真的,我很煩感這部小說,甚至我很煩現在的一些根本沒有看過幾本儒學典籍,就抬口閉口罵儒學封建腐朽的人,我認為孫皓暉就是這樣的人,至少從孫皓暉的筆下可以看出,孫皓暉對儒學的理解淺薄的簡直可笑,不但對儒學的理解淺薄的可笑,甚至是連最起碼的歷史常識都淺薄的可笑。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恣意編造情節,用自己胡編亂造的歷史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行為很可恥,就像前一陣子網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一樣。

一美國老太在祖先遺物中找到一張200年前手寫的存單,老祖宗在瑞士銀行存了100美元。老太去該銀行在美分行取錢,該行即報總行,總行即核對,查到該筆存款的底賬。

總行行長到美國找到老太,舉行兌現儀式,給老太兌現50萬美元,並獎勵她100萬美元。行長說:「錢存在我們銀行,只要地球在,你的錢就在。」

如果是在國內,銀行會說:對不起,我們有規定,得您祖宗本人帶有效身份證來領!!!

下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歷史上沒有記載張儀有罵過孟子,雖然他們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有可能甚至沒見過面,孟子去魏國是公元前320年,而這時候張儀應該是剛在魏國做完間諜想讓臣服秦國未成剛回秦國,更不像書里說的剛學成下山不知名。

歷史上也沒有商鞅罵過孟子,因為商鞅比孟子大十幾歲,商鞅開始變法的時候孟子才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屁孩,而孟子四十三歲的時候才到齊國,這時候的商鞅已經革屁了。

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過像大秦帝國裡面寫的那樣孟子和荀子論戰論不過人家就讓齊威王烹殺荀子的事,因為孟子六十歲辭別齊國的時候荀子那時候才1歲。

孟子辭了齊國後一直在辦學,編寫《孟子》!

孟子表示很委屈!


歷史有沒有罵過並不重要,問題在於有此一問便多半是覺得罵的爽,想證實一下而已

這說明什麼?人們對儒家已經很厭惡了。中國道德根基很重,那些好的方面,比如仁義禮智信這些,諸子百家其實都有維護,在此之外,儒家提倡尊禮忍耐,本質上還是為了維護執政者的穩定,不過每個人內心都是一個猛獸,戴的枷鎖太多,自然要造反,而這麼多學說中,儒家枷鎖最甚!

法家雖然冷酷,但畢竟立法在前,光明正大,儒家卻更在誅心,而心這個東西,人類幾千年哲學史都沒解明白,也正因為無解,沒有人可以用邏輯方面的東西推翻,而人類多又有善心,也便成就了儒家的地位,能流傳千年,必然有它的合理處和牛逼處。其實現在的社會和幾千年前一個吊樣,法家治世,儒家安民。中外都如此,要不然哪那麼多慈善機構,只是國外沒有明確的儒家一派而已。

至於各種自詡對儒家有深刻理解的人,多半會說我們這些凡人對儒家一知半解,其實儒家很牛逼,日本什麼的也是儒家,然後給你引經據典。但是,大道至簡,真正的內涵道理,一句話就夠了,何須多言?何須深究?需要深究的又何堪大道?當國內90%的都認為儒家文酸軟弱,另外10%的「儒家大師」,到底是真的理解了真諦還是自欺欺人,再或者此儒家早已非彼儒家而可自成一派?但整體來說,群眾的眼睛 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沒錯,身邊人十有八九都覺得張儀罵的好,如果歷史上張儀沒罵過,就當我們現代人補上的吧


我沒有找到張儀罵過孟子資料, 所以我認為是作者假張儀之口罵孟子.

/**************************************下面內容無關緊要, 只能說明孫浩輝老師並不是在寫史實,而是加了很多 個人的情感和想像在裡面********************************************/

&<大秦帝國縱橫&> 最後寫的是蘇秦之死, 他是要早於張儀的.下面是周鵬飛根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以下簡稱《帛書》)寫的論文, 用來證明蘇秦張儀的死亡先後順序都是存疑的:

《帛書二十二》說:「齊宋攻魏,龍回(圍)翁(雍)是(氏),秦敗屈勻」,「煮棘(棗)將榆,齊兵有(又)進」;案「《紀年》於此亦說楚景翠圍雍氏。韓宣王卒。秦助韓二敗芝屈丐。又雲:`齊、宋圍煮棗。』」(《史記·韓世家.集解》)二者記載相合,事在前3兌年。《帛書》本章說「胃(謂)陳轉曰:`……今者秦立於門……』」,則謂陳轉者,非蘇秦莫屬。《史記》作蘇代謂田轉,顯然是搞錯了。此時,青年蘇秦、口尊陳轉為公,立於陳轉之門,正表示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晚輩;而張儀其時,身為秦相,正「以韓、秦之兵,東距齊、宋」(《史記·田齊世家》),」已經成為合縱連橫千爭中的風雲人物,並且,再過兩年,(前31()年)他就元去了③。這個事實充分說明,張儀的行事在蘇秦之前。《帛書四》說:「齊勺(趙)遇於阿,王憂之。臣與於遇,約功(攻夕秦去帝。」據《史記·魏世家》載:「(昭王)八年,秦沼王為西帝,齊』qJ王為東帝,月余,皆復稱王歸帝。」案此,則齊、秦去帝的時間是在前此8年(魏昭王八午)。《帛書》本章又提到「臣秦拜辭事,王怒而不敢強」,則參與阿之會,「約攻秦去帝」之「臣」,自當是蘇秦元疑。此時,張儀已經死去二十二年了,而蘇秦正須繁地奔走於齊、燕、趙、魏之間,積極進行縱橫活動。這是蘇秦年輩晚於張儀的又一鐵證。《帛書十七》中無名氏謂起賈曰:「天下且功(攻)齊,且屬從(縱),為傳芬(焚)之約」,「天下齊(劑)齊不侍(待。及;又《史記。魏世家》載:「印召王)月一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貝史之濟西,閡王出亡。燕獨入臨淄。」這表明,《帛書》本章年代正是前284年樂毅率五國之師伐齊的前夕。本章篇末還提到:「此齊之以母質之時也,而武安君之棄禍存身之央(訣)也」。案戰國有三武安君。白起在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遷為武安君」(《史記.白起傳》),李枚在前233年(趙幽繆王遷三年)被封「為武安君」(《史記·趙世家》),他們皆與本章之「武安君」時代不合。那麼,此《帛書》中的「武安君」只可能是被趙王封為式安君的蘇秦。這優是說,直到前284年五國伐齊之前,蘇秦還活在人間,並且希冀「棄禍存身妙,而張儀其時已經元去了二十六年。它無可辯駁地說明,蘇秦的年輩是在張儀之後。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真學問|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7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