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濃郁甘香的擂茶,喚起了多少客家兒女的思鄉情
關於擂茶的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常聽到的一個講得是三國時期,劉備領兵駐紮江南,將士們因為水土不服,紛紛生病,當地一位慈善的客家老婆婆,發動鄉里鄉親將生茶、生米和生薑磨成糊狀的擂茶,將士們飲用後病情得到了控制,擂茶也由此聲名遠播。
而舊時在汕尾等地,老百姓糧食不足、生活艱難,為了填飽肚子,當地人就會先擂好茶,再炒一大碗青菜,燜好加了鹽的米飯,最後將擂茶、青菜和米飯泡在一起製成薄粥,就著番薯充饑,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拮据,但是飲擂茶的習俗仍然得到了傳承。
如今,擂茶仍然是客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每當勞作回家, 寧可不吃飯, 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可以說是無擂茶不歡。2、擂茶的構成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桔皮和鹽,有些地方還會加入草藥。這裡說的茶葉除了茶樹的葉子外,還可以是很多野生植物的嫩葉,比如大青葉、山梨葉等等,採摘後洗凈、燜煮、發酵、晒乾備用。
至於草藥和佐料,也會根據四季不同而有變化:春夏濕熱,就會在擂茶中加入新鮮的艾葉、薄荷葉、斑筍菜等,有的人家還會加入蜂蜜滋潤脾肺;
秋天乾燥,擂茶里加入金銀花、金盞菊或是白菊花;
冬天寒冷,用開水制茶,再加入肉桂、竹葉椒胡椒或是桂圓;
如果是醒酒,那就加入葛根;
中暑的話加入魚腥草、陳皮、藿香等;
輕微的發燒不用吃藥,在擂茶中加入甘草、白勺、茵陳等等。
客家人過去大多居住在風濕瘴氣較重的山林地區,長年翻山越嶺勞作,不免日晒雨淋,而擂茶具有兼具葯食的保健效果,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消痰化氣,而且還具有健脾養胃、強身健體、滋補長壽的功效。遇到平常的傷風感冒,客家人都會灌下兩碗熱乎乎的擂茶,出一身汗,睡一覺,就舒服多了。
3、怎樣製作擂茶?要做擂茶,就要先了解客家人的「擂茶三寶」:
一是口徑約1.5尺,內壁有輻射狀波紋的陶制擂缽二是長約2尺,用上等山楂木、油茶樹或者山蒼子製作的擂棍
三是用竹蔑編製的或鐵絲製作的撈濾碎渣的「撈瓢」
做擂茶的人先將擂具洗凈,然後坐下,雙腿夾住擂缽,抓一把茶葉(口味甘苦的綠茶最好)放入缽內濕潤,然後用擂棍頻繁得舂搗研磨,這期間再不斷加入鹽、芝麻、花生、香菜花、草藥等配料,將所有的食材搗成碎泥,之後將碎泥在撈瓢中過一道,濾去茶渣,留下糊狀的擂茶(又叫「擂茶腳子」或者「茶泥」)。
這時,倒入沸水,添入米果、炒米、豆瓣等等,一碗集香甜苦辣於一身的擂茶就可以上桌了,可以趁熱吃,或是放冷了再吃。
4、擂茶的吃法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飯。
食清茶
用沸水沖擂茶直接食用,方便又讓人身心舒暢。
加料吃很多客家人還會在擂茶中加入各種輔料,拌勻了吃,擂茶包容性很強,一份裡面加入十幾二十種配料是常事。
在客家的祖地石壁,擂茶根據加料的不同還分葷素。葷擂茶會在擂茶中加入豬油、炒好的肉絲、蝦仁、魷魚絲或小腸、粉干、炒青菜、炒豆子、煎豆腐、香蔥等等;而素擂茶會加入素茶油、花生、綠豆、地瓜、芋頭、粉乾等等,絕對是極品美味。除了上面的加料吃,很多客家人的傳統吃法是在米飯或是熟米(吃起來像爆米花)里拌入擂茶和各種配料;還有一些人則是將茶湯和飯分開來吃。不論哪種方式,少飯、多菜多湯才是吃擂茶的正確姿勢。
在客家人的餐廳,來一碗擂茶,搭配菜脯蛋和客家豆腐,齊活兒!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官方網站:http://www.leshujidi.com
吃貨集中營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推薦閱讀:
※客家精神主要指哪些?
※大家對拾骨葬有什麼看法嗎?有沒有誰比較了解客家拾骨葬的?誰有這方面的資料?
※客家話腔調為什麼不統一,怎樣去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