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學問|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7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子夏說:「尊敬賢者並改變自己的神色,服侍父母能儘力,服侍君主能獻身,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其雖然說沒學過什麼,我必說其是有學識的人。」

這段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是對前一段孔子講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補充說明,更加強調了什麼才是真學問。

子夏說的真學問是什麼呢?他也提出了四點,賢賢易色、事父母竭力、事君致身、交友有信。其中有三點與前一段孔子提出的「親仁、入則孝、信」是一致的,然後又追加了一個「事君致身」。這個「事君致身」就是說為君主做事能全身心的投入,乃至奉獻自己的生命。這個說法在春秋時期是合理的,盡忠報國、責無旁貸。對於現代人來講,則可以改進為「事國致身」,也就是為國獻身,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

這裡要澄清的一點就是「賢賢易色」。古今很多人都將其理解為「用敬仰賢者來代替色慾」,甚至理解為「要賢者不要老婆」,確實有些拆強人意。我想子夏應該並沒有禁慾的傾向,也沒有影響人家夫妻和睦的想法。「賢賢」好理解,尊敬賢者,只是這個「易色」比較含糊。其實「易」就是變的意思,「色」不是女色、色慾之類的,而是神色之意。於是「賢賢易色」就可以解釋為:因為對賢者很尊敬,所以連神色都變尊重了。「賢賢易色」與孔子講的「親仁」實為一個道理。

子夏所說的這些真學問指的也是如何做人。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做人非常好,就算他(她)說自己沒學過什麼文化,也一定可以稱得上有學識的人。因為做人才是最大的道理,如果做人不行,就算學問再大,人生也是失敗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覺者知道:人來此生的目的其實就是學做人。子夏所說與孔子講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規矩的守與破|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

TAG:文化 | 儒家 | 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