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妙文字(華夏篇)

秦王政二十六年。始皇帝坐在咸陽宮中,把玩著從齊國送來的降書。竹書上的文字有很多他不認得,不過,比起韓、燕要順眼多了。他不喜歡那些看起來無骨的文字。

始皇帝把文書遞給太監,太監遞給李斯。

「念!」始皇帝說。

李斯很無奈,他是楚國人。

作為帝國的左丞相,沒有點先見之明還怎麼混?趙高、王綰你們在期待什麼?他展開文書,果然和那幾個齊國籍秦官猜的差不多。

在李斯讀文書時,始皇帝在想著另外一件事。

統一文字。

(以上YY)

1.籀文

又稱大篆。

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春秋時期已在秦國流行。籀文在周宣王期間以系統化,並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

秦始皇時曾撰有六塊記功刻石:秦山刻石、琅琊刻石、繹山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等。其中又以琅琊刻石最著名,即山東諸城琅琊台,由李斯撰寫,載秦初開國功臣列侯武城侯王離(應是王翦之誤植)、列侯通武侯王賁等人之事績。北宋時又發現三塊刻字石頭,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的文字,後人稱為「詛楚文」。

籀音同「咒」。

2.石鼓文

石鼓文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石鼓文刻於十座花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稱為「石鼓」。

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現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傳下來的。當時認為是描述周穆王出獵的場面,後來的考古考證認為是秦穆公時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經殘缺不全。當時由於尚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3.篆書(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始皇帝統一六國後,著手統一各國文字。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簡化,最終確定以小篆為法定文字,通行全國。並在漢、唐有短暫的使用。

漢時,汝南召陵人許慎歷經21年著《說文解字》一書,收錄9353小篆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字典。

小篆勻圓而齊整,婉轉而通暢。被認為是最有藝術感的漢字字體。但當我驚艷於這種美麗的字體時,開始臨摹一些小篆字帖。其反人類(現代人)的行筆(可能是我手笨)使我再次肯定漢字隸變,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在六朝時的傳說中,天界所用文字及道經都是篆書,仙真或有道之士把篆書轉寫成隸書,使道經流傳世間。

4.鳥篆

鳥書在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蔡國等南方諸國的一種藝術字體,標示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

鳥篆出現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到戰國末期漸趨稀少。

現存資料表明銘鳥篆文器物首見於楚國,正是楚國的文化、歷史、風俗等等因素導致該種字體的產生。隨後受楚文化影響的其他南方諸國也出現鳥篆,越國銘鳥篆器物數量最多。這反映了南方諸侯國對商周鳥圖騰崇拜的繼承。

至今留存264個不重複鳥篆。

(上圖為越王勾踐劍。「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作用劍」)

5.梅花篆(疑)

據傳,梅花篆起於堯舜時代,最早見於商代的古陶器上。興盛於唐時畫家吳道子,沒落於清末。

梅花篆寄予梅花,根於書法。內含陰陽五行,及其獨特而深奧的精神而流傳千古。

6.九疊篆

九疊篆是宋朝時在「國朝官印」上使用的一種特別篆體字,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

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

7.蝌蚪篆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籤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筆畫起止皆以尖鋒來書寫,寫出的字頭粗尾細,像蝌蚪之形,故叫蝌蚪篆或蝌蚪文。

我不生產知識,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資料匱乏。不正之處望各路學人不吝賜教,多謝。

如有興趣請移步:世界奇妙文字(日本篇)

世界奇妙文字(亞洲篇)

漢字的好兄弟們——存在過和存在著的方塊字(東亞篇)


推薦閱讀:

台灣繁體與港澳繁體有何差別?為何差別?
幾本書幫你認識書法古文字
謝謝有生之年,我們狹路相逢
二廠開工——自組偽拉丁字母一套

TAG:文字 | 汉语 | 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