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經驗談:如何備戰長距離越野跑

對於長距離越野跑選手,只採用全馬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近年來,隨著國人們對越野跑這項運動了解的加深,參加越野跑的人越來越多,整個中國地區長距離越野賽也逐漸多了起來。一般而言,長距離越野賽的距離一般在50公里以上(在歐美,一般在100公里以上)。就50公里越野賽而言,多數選手的完賽時間往往要在7小時以上。

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好的利用自身的能量來完成一次長距離比賽呢?

「跑走結合」

剛從路跑轉向越野跑的選手要注意,不要將路跑中「不走一步,跑完全程」的觀念帶到越野中來。

為了征服超長距離的越野賽,必須要在跑的過程中,穿插「走路」。「跑」→「走」→「跑」的組合,可以使身體在越野跑過程中始終處於低心率狀態,這對於能量儲存有著非凡的意義。

當然,走跑結合併不局限於長距離,在短距離越野中同樣適用。

打造脂肪供能型身體

作為人體能量來源的兩大主要途徑,糖原和脂肪轉化為能量的化學變化過程並不相同。

糖原容易轉化為能量,但體內能量儲備較小,一般只有2000kcal左右;脂肪轉化為能量的難度稍大,但體內能量儲備較多。1kg的體脂可以轉化為約9000kcal的能量。以一位體重60kg的跑者為例,即使體脂率只有10%,脂肪能量儲備也可高達54000kcal。可見,脂肪供能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無窮無盡」的。

長距離越野跑者要儘可能培養身體燃燒脂肪的習慣,提高脂肪代謝率,讓身體適應脂肪供能。

保持低心率的重要意義

運動強度與能量消耗存在顯著的關係:

▲不同運動強調度下,消耗糖原和脂肪的比例

註:最大O2攝取代表運動強度,O2攝取越大,運動強度,反之亦然。

從圖中可以看出,低強度運動中,身體能量消耗來自脂肪和糖原各50%;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供能幾乎全部來自糖原。

鑒於運動強度與心率高低存在著正比關係,可以得出,高心率時主要消耗糖原,而低心率時更容易使用脂肪。

那麼低心率的區間具體是多少呢?

以下是日本越野跑傳奇人物鏑木毅在2009年UTMB中的心率變化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長達23小時的比賽中,除了剛起跑和部分爬升階段,鏑木毅的心率值基本都集中在130-140,這可以認為是主要靠消耗脂肪來供能的心率區間。

雖然每個人心率值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低心率可通過「最大心率x 0.7」計算而得,在不知道最大心率值的情況下,可以用「(220-年齡)x 0.7」來計算。

低心率的訓練方法

為了讓身體適應脂肪供能,需要在長時間的訓練內一直保持低心率。

比如,可安排每月1次以上,每次4小時以上的訓練,單次訓練時間越長越好。中途視需要可加入走路或短時間休息。

如何判斷身體是否已經開始燃燒脂肪呢?這裡有一個簡單的估算方法:相同的心率下,速度有明顯提升或身體發酸疲勞的時間較之前有所延後,這都是明顯的脂肪供能體現。


推薦閱讀:

TAG:越野跑 | 跑步 | 心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