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申請中,如何做到高效率的套磁?

在寫這個話題之前,我在Google和Baidu查了一下「套磁」和「套詞」這兩個(雖然也有用「陶瓷」的,但是這應該屬於網路習慣性筆誤,所以我沒有放在考察之中)大家對這項申請中的工作的叫法,Google上的數據分別為522000和425000,所以我便選用了「套磁」這個大家更習慣的用法。

提起套磁,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套獎學金。因為大家都是或多或少的從各種渠道上了解到這個申請中的一項工作,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這兩個字意味著什麼嗎?說實話,我並不知道這個詞是由誰發明的。從剛才說的Google上關於這項工作的準確叫法上,大家也能看出來,我們對這項內容的定義也是有些模糊的。

其實,這項工作的產生是受早些年美國研究生院的申請審核流程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美國的頂尖高校一直致力於壟斷全球最頂尖的人才。為了保證教授們能夠招到自己心儀的學生以幫助自己進行相關的課題,僅僅靠PS,CV和推薦信這套材料,並不一定能夠讓他們做出最精確的判讀。當時,對於國際學生來說,他們主要申請的RA是教授從自己的課題經費中拿出來的,所以決定權在於教授,只要給錢的教授決定錄取某個學生,系裡一般是不會有疑議的。因此,一部分申請者為了獲得更加理想的結果,便主動和心儀的教授聯繫,展現自己的研究實力,讓教授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在申請材料寄出之前和教授聯繫的便叫做前期套磁,在申請材料寄出之後和教授聯繫的叫後期套磁。

大多數人的套磁

在缺乏我們這些專業的研究申請的機構、人員出現之前,大家更多是通過他們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申請,如學長、老師、朋友、親戚等。同時,又因為受到自身時間的限制,很少有人能夠徹底將申請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所以他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就會不全面,或者說難以正確判斷所得到的信息對自己的參考價值的大或小。所以長期以來,同樣的問題,會在被大家不停的討論或爭論。

就像套磁,一些人看到有人說套磁很重要,自己就是因為套磁而拿到獎學金的,就會認為套磁非常重要。然而令人鬱悶的是又會有不少人說自己在申請中沒有經過任何套磁或者套磁信沒有得到任何回復,就拿到了offer,所以套磁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大家就會變得迷茫。所幸的是大家還是比較聰明,時間長了,也達成了一個比較common或者叫一致的觀點:套磁對於理工科研究生申請還是有用的。於是很多申請者就會開始學著別人做起了套磁。

大多數人的做法,找出每個學校跟自己比較匹配的教授,介紹一下自己,就問教授今年招不招學生,或者有沒有錢。有人聽說現在郵件套磁效果不好,電話比較管用,就開始嘗試打電話問教授招不招人。

可是做了幾次下來,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套磁很難!信沒人回,電話打不通(沒人接或者自動留言),打通了又不知道說啥,於是還是沒有達到效果。於是大多數人就會放棄。

套磁形勢的變化

就像上面說的,套磁越來越難,教授們越來越精明,對套磁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甚至有學校會告訴申請者:你再打電話來騷擾,我就直接給你發拒信!或者有些學校的一些專業會在網頁上明確說明:申請的審核將由錄取委員會統一進行,不允許學生和教授聯繫。讓準備套磁的人們備受打擊。

Why?

Because:

申請者越來越多:這點很好理解,現在由於美國學校絕大多數都是用網申系統,所以申請流程越來越簡單、方便,而且簽證形勢更打消了很多申請者的疑慮。而且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申請超過15所學校,更有甚者幾乎會把其所在檔次中的所有40所學校全部申一遍。真是「仔賣爺田心不痛」啊,那麼多申請費,用來捐給希望工程該多好……所以美國Top100的學校近年收到的申請材料越來越多,一個系20/500的錄取比例很是常見。所以教授們被騷擾的頻率越來越高,於是很多教授直接會設置郵件系統進行過濾,或者只看不回。

申請流程越來越規範:由於申請者越來越多,魚目混珠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而且各國教授自己在招學生時,都有招收和自己有著比較直接關係申請者的習慣,所以「近親繁殖」的情況變得嚴重起來。為了保證「優生優育」,美國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教授招生時的權力越來越小,錄取委員會的權力越來越大。很多學生都會收到類似的套磁回復:我對你的背景很感興趣,所以你通過錄取委員會的審核後可以和我聯繫。

套磁信「依舊」言之無物:很多人都知道套磁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教授希望花費他們極為寶貴的時間,從郵件中得到什麼嗎?要麼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適合學什麼;要麼肚裡沒貨,絞盡腦汁都說不出什麼。而且email的普及讓套磁的操作成本幾乎為零,於是乎那種全面撒網,或是姜太公釣魚類的「神人」們就越來越多,教授們就越來越失望。

我認為的套磁

其實從上面的原因中不難發現,造成套磁越來越難的根本原因在於申請者本身。現在我來說說我認為的套磁應該是什麼樣的吧:n

套磁就是一個了解自己所處學術圈,提升自己專業實力,從而最終幫助自己實現預期目標的過程。或者說這是一個需要貫穿整個背景提升過程和申請流程的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寄出材料後從教授那裡套來獎學金的手段或捷徑。如果所有的申請者(不過能有大多數我就知足了)能認識到這點,那麼我相信套磁被教授重視的程度會重新得到提升,同時這個過程也真正能夠讓申請者的專業實力得到較大提升。

我認為正確的套磁

前期套磁:在有了出國的想法之後,開始關注自己所處的學術圈,思考自己的專業興趣何在,自己的特長何在。一般來說這是比較讓人困惑的一件事情,不容易想明白。所以首先可以利用自己身邊的一切資源(同學、學長、老師、親戚和朋友等)去搜集相關的信息,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後,然後通過閱讀相應水平的Review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判斷自己的申請方向,並開始了解全球此領域中的研究發展趨勢。在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之後,開始和美國的教授聯繫,盡量避開大家套磁的高峰期(9月-2月)。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為了套磁而套磁,如果沒有什麼內容,沒有什麼值得教授回答的問題就不要套了,弄不好還起反作用。

中期套磁:在經過前期的認真準備後,一般來說申請者都會對自己的領域有更多、更具體的認識了,所以這個階段需要結合背景提升的主要實操階段,也就是具體論文、課題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自己能夠找到的高水平的導師的指導下,一方面認真研究自己的課題,將自己的思想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因為想和做是有很大區別的。另一方面開始繼續和美國學校的教授聯繫,根據之前的聯繫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溝通。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還是:不要為了套磁而套磁。總的來說,如果純粹進行學術上的交流的話,一般學生很難和一個教授保持很高的頻率,所以不用擔心你會騷擾教授。這種純學術的交流教授還是比較喜歡的,他們不會反感的。所以當你真正做了充分的homework的話,教授是會比較樂於幫助你的。如果你問那種網頁上已經給出的答案的問題,找教授要資料庫中很容易就能下載到的論文等等這些事情,那麼如果你是教授看看你自己會怎麼想。及所不欲勿施於人!

後期套磁:如果前面兩個階段完成的很好的話,那麼後期套磁更多的就是讓教授幫著跟蹤自己的申請進度就好了,同時教授會給出更多的加強申請者教授所需背景方面的建議。

看到這裡肯定又會很多人會問:這些工作分別應該在什麼階段進行?其實我不希望大家把申請割裂開看待,一個真正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且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應該給它一個過於具體的時間限制。就像我一直強調的:從現在開始,一切都不晚,也不會早。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事情就好了。如果你現在還小(如大一大二),那麼恭喜你,你有比較充分的時間來準備這些工作。但是不幸的是你可能不能堅持,或者沒有壓迫感。如果你馬上就要申請了,那麼恭喜你,你會面臨一個非常緊湊強度很大的時間安排,這種壓力將能夠更充分的發揮你的潛力,讓你獲得永生難忘的鍛煉,並提前適應將來要面對的美國高強度的學習壓力。

在這裡,我還是想強調一下美國錄取委員會的考察原則。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也是讓我花不少時間寫這幾千字的主要原因。Committee希望能夠招到與他們最匹配的申請者。共贏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我建議大家一定不要為了申請而申請,為了獎學金而不擇手段。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這一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的,很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後面的成長軌跡。但是經過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職業目標,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急功近利的話,那麼很容易在面臨打擊時導致心態難以平衡的。如果你一開始就明確的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做現在的事情,這種事情將會面臨什麼困難,讓你得到什麼的話,你就能夠比較容易的用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切。

我經常會對我的客戶說這樣一句話:只要你能夠踏踏實實的堅持,那麼這個過程中將會學到很多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這種經歷將成為你終身的財富,申請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過程更重要。這就是美國人重視經歷而不是結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知道一個人的經歷對其的啟發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就不會僅僅憑藉一個結果(一個G/T成績,某個獎項、論文)去判斷你的。

希望我花這麼長時間寫出來的東西能夠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們吧。中國留學生的名聲已經不行了,有不少教授明確說了不招收中國學生。所以我希望在此呼籲一下,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申請環境,我們無法要求環境為我們而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變化,從而一點點的影響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好的環境。

------------俺是分割線---------------------


推薦閱讀:

TAG:套磁 | 留学申请 | 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