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thout Thought」的設計理念中發現「-」

剛買了本《深澤直人》,首先發現的一個有趣細節是——此書無「序」。

嗯?再翻翻,的確沒有。

雖然開篇的內容就嘗試對全書要旨進行闡釋,但這個部分,卻並不被稱之為「序」。我猜想作者這樣做的意圖,或許正是基於自己「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ought)的設計理念去做出的考量:

  • 在這裡有沒有必要讓讀者對這本書的「結構」多一個意識?

  • 是不是需要有一個「設計」去體現「前言」與「正文」的區別?

還是讓讀者在儘可能無意識的狀態下,先能夠流暢地讀下去?

畢竟,這是一本匯呈了大量案例的設計書。

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似乎就是對剔除用戶不該有的思考與判斷這方面,有著一種近乎天然的執著,並能從中收穫巨大樂趣。

剛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抱到手裡,粗粗翻過去沒幾頁,腦海里就忍不住蹦出一個念頭:所謂的「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ought),和莊子所說的「忘足,履之適也」在本質上又會有多大分別呢?

當鞋子合適時,腳是被忘記的。

如果把「鞋」代換為「設計」「產品」或者「傳播行為」,那麼我們可能需要琢磨,我們的行為要達成的最佳效果應該是「忘記腳」,而不是「讓你對腳更有意識」——你一次次穿上這雙鞋出門,天天與之接觸,卻很少「思考」它,甚至很少意識到它的存在直到如果沒有它,又會覺得很不適應。

那麼此時此刻,這雙鞋才更有可能符合我們對一雙「好鞋」的評判標準。

故此猜想,如果我們去讀這本書,應該會有助於印證設計與營銷的同根同源吧。就像上篇文章提到的,它們都是關於如何去引導、規劃用戶的意識;又或者說,是關於如何將用戶有限的意識聚焦到一些品牌認為更重要、更需要的層面上去。

也因此妄自揣測,這會不會是深澤直人在創立「±0」這個品牌時,被刻意隱藏起來,秘而未宣的一層哲學含義:通過必要意識的「+」,更尤其是非必要意識的「-」,以產品為媒介,去和用戶建立起一種「忘足,履之適也」的和諧關係呢?

如果能從這本書中讀出一些切實方法,那些在設計中可以減少用戶非必要意識的辦法,然後運用到我們營銷實踐的其它方面,為我們在「-」這個方向上的「做功」帶來更多幫助,那讀這本書的過程想必就會非常值得。

尚不確定,卻有憧憬。所以今天先來推薦下那個並不是「序」的開篇部分,作者寫下的一段話:

「當許多人在同一個地方攀爬一條陡峭的山路時,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抓住一些樹枝和石頭。這些樹枝和石頭因此也被磨得越來越光滑,它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提供幫助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們意識中的焦點,成了行為過程中的節點。我相信,設計就在於找出那些共同點,它們存在於美麗的流動、無需思考的行為和意識集中的交匯之處,設計師就是要去找出它們最佳的形狀,擺放在那裡。

雖然今天許多人都嚮往有刺激的設計,但是太多的刺激對於人們的生活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刺激,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意識的關注,從而打斷無意識的行為。在我看來,人與物之間無意識的、和諧的關係,才是「無意識設計」的最好表達。」

最後,當然,我覺得我們需要去讀這本書的另一大動因,或許是營銷人依賴「直覺」和「感知力」去影響他人的創意天性,正在被越來越多沒頭沒腦的理論框架、技術和數據堆砌所取代。

而設計(非常幸運地),還持續地在我們的心智中努力喚醒著這些意識。

關注設計和與設計師溝通能夠給我們帶來許多愉悅(和對營銷科學怪人病的治癒)。

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不會忘記——對於這一點,我們其實知道過。

————————

SDi——Art of inception

本文來自宇見(ID:yujianyingxiao),配圖來自互聯網;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這一次,品牌名被集體「玩壞」了
「尷尬」的互動營銷(一)
做品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創意太多

TAG:设计 | 品牌营销 | 深泽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