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路線圖
聽了英博的智能電動車的講座,今天再看歐陽老師,還是聊聊我的看法。本人工程師一枚,利益雖然相關,但也是確實沒有太大的利益糾葛,所以談談也沒事。
1)英博的講座內容
從產業分析積極的角度來看,以下為英博的觀點,我這裡引用一下。
電動:降低造車門檻,開啟汽車智能革命的序幕,電動化是未來發展方向
電動車大幅精簡汽車結構和零件數量,核心動力總成(如電機、電池、甚至電控)均可以向第三方採購,因此動搖傳統車企的體系優勢和競爭力。
新興科技型車企快速湧現,並高舉「智能化」賣點。到2018年前後,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能汽車可能再次改變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電池仍占當前電動車成本50%。
對於個人消費者而言:
高端電動車能夠提供強勁的動力性和推背感
低端電動車能夠節省汽油開支、降低用車成本
對於國家而言:電動車便於排放集中處理,提升效率。
能夠幫助提升電池和電動車性能的技術值得重點關注。
電池仍占當前電動車成本50%,面對問題包括:
1)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
2)充電速度提升
我們如果將一個車輛的拆開,一輛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真正的區別在哪裡?
由於內燃機技術持續的迭代,原有的整車企業將一大堆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的零件,從數量繁多的零件開始累積形成的BOM成本較低,但附加值較高的情況。
這是有技術壁壘的,這個技術壁壘國內車企還沒好好掌握,落後較多
國內的新車企,與國內的老車企都沒法競爭
這塊是存在較高的利潤空間的
電動汽車就是以電池+電驅動系統+整車控制系統三部分,整合原有的除動力系統之外的部件構件
老車企(包括國際巨頭)將這三部分整合起來的技術壁壘,不足以讓後來者覺得沒機會
這幾部分革新的動力在材料和器件層級
這事,我們談清楚一些就明白了,短期內其實純電動汽車整合者無法建立真正後來者無法跨越的壁壘,這裡技術驅動的核心,在上游
所以英博的出發點,就是在2020年,整個純電動電氣化趨勢成立,戰略車型發布,以支撐足夠的滲透率,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
純電動高端車型,賣點以原有跑車加速性能和操控(此處存疑)為基礎的市場是存在的
經濟型車型:經濟型(3W美金)大里程(200英里),這樣的車輛電池占成本50%(BOM成本),且需要質保8年10萬英里的電動汽車,滲透到生活裡面存疑,這是真的存疑,靠什麼賺錢?
2)歐陽老師的技術路線圖
我這裡的主要疑慮在這裡,我們來比較以下的成本設定,在2020年以後不補貼的情況下
這裡很大的問題是,電池成本下降的速度,這裡已經套用了之前的成本下降模型,但是很多領域的成本下降斜率不一定管用
我們按照典型的電池配置來看,三電裡面的電池將繼續成為成本最大頭,單個系統上W
在規模化之後一看,按照這樣的規劃,其實將會導致車企大量把成本內化,形成自建電池廠的高峰
我有點疑惑的是,如果去掉補貼,電動汽車的增長率是否可以維持在一個基準上,用油耗也好、積分也好,對沖這個現金激勵,只是維持一個基本的趨勢。我們的門檻,如果在源頭段,特別是前端沒布局好,沒有理順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採購關係,解決好電池企業、車企比較穩定而合理的共贏和共生關係,這事情帶來的變數其實挺大的。
我傾向於認為,這個是個社會性戰略,本身的數字過於大,會使得
社會價值、企業價值和個人價值分離,拉得太遠了,對不起來
這種革命,只能在中國本地進行,成了固然汽車強國,就是基礎部件沒打紮實,鋪量後續質保、召回,形成大量的後續成本,這在我們20W量的時候初露端倪,這又是需要看5年-10年
LFP電池剛看明白,實驗良久,轉高能量密度的電池
材料體系的轉換到後面遇到的質量、安全問題又要再看個2~3年
走得太快了,而且鼓勵原有汽車產業資本和供應鏈資本加碼,加上外面的資本進行大幅冒險,這輪撬動的社會資源實在太多了
因為產能為先的原因,有時候技術、質量和工程幾塊其實不容許發生的,整個系統性風險存在其中,我們只有一個市場,賭下去好大
這其實是一個悖論,明知道中國沒那麼多石油來滿足年年增加的燃油車,也明知道電動汽車是解決中國能源交通問題的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又寄託了新能源汽車來變身汽車強國的理想,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太多,也是大宏觀上來想好處,由於汽車是一個個私人個體的選擇,私人傾向於利己主義買便宜的燃油車,我們咋整?我們不得不考慮一個經濟性的解決方案,對社會也是對個人而言的,太激進了不行
參考文件
節能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戰略諮詢委員會 清華大學 歐陽明高 2016年10月26日
【前瞻深度】汽車的「智能電動共享」未來(許英博) 2016-08-12
推薦閱讀:
※7個問題告訴你互聯網造車的新趨勢
※百人會模組設計部分實錄
※體驗蔚來ES8,我認為:還是看新聞比較好
※從 Faraday Future的諜照中你能讀出什麼信息?
TAG:电动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