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燜鍋:QJE論文速遞 地震與政治制度 好文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art.org

註:天上的星星喲 會說話...

論文鏈接:Earthquakes, Religion and Transition to Self-Government in Italian Cities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如何理解政治制度的變遷,是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研究問題之一。目前,這類研究所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解決內生性問題,正確識別出其中的因果關係。由Marianna Belloc、Francesco Drago和roberto Galbiati三位教授合作撰寫並發表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雜誌上的最新論文「Earthquakes, Religion and Transition to Self-Government in Italian Cities」則以中世紀時期的義大利中北部城市為例,考察了自然災害對政治制度穩定性的影響。

11世紀初期,義大利中北部依然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該時期城市可以分為(天主)教區城市(episcopal see city)和非教區城市(non-episcopal see city)兩種。在非教區城市,土地領主即為地方長官;而在教區城市,主教被選為該區域宗教領袖的同時又自動被任命為政治領袖,能夠自由調配當地財政、稅收等資源。與領主不同的是,宗教領袖只能由教堂選出,不能世襲。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商人、企業家、律師為代表的精英隊伍不斷擴大,參政議政的要求也逐漸增強。公社(commune)的出現就反映了這一訴求:公社代表以全體公民的名義行使權力,但是代表做出決定前必須徵得公民同意,否則無效。

本文使用了1000-1300期間,義大利中北部121個城市作為樣本。公社(或類似於公社的團體)首次出現的時間來自於當地官方記錄文件,地震數據則來自於義大利國家地質與地理研究所。由於中世紀時期地震記錄不精確,作者分別使用多邊形原則、震中原則和圓圈原則來定位哪些城市曾經遭受過地震災害。作者發現,控制了時間趨勢及地區固定效應的前提下,遭受過地震災害的教區城市出現公社的時間延遲,而非教區城市則無影響。由於地震影響是長期的,作者以五年為一期,分別考察了地震後四期的各項表現。結果發現,在地震發生後的五年內,兩類城市政體轉變的可能性差異最大,達到0.85;這意味著,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地震的發生使得獨裁的教會城市向共治制度轉變的可能性幾乎降為0。

本文也提出了相應的機制進行解釋:作者認為,這一結果與文化心理因素有關。在中世紀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地震等自然災害反映了「上帝的意願」,將其認為是上帝在發泄對於人類的不滿。因此在地震發生後,人們會選擇去教堂尋求安慰,對宗教服務的需求量顯著提高。因此,作為宗教活動的中心角色,主教的權威性也得到提升。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TAG:地震 | 政治制度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