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與App的五種關係及演變
本文會闡述Web與App的五種關係類型,以及從流量分發視角和技術演進視角看待關係的演變。
五種關係類型
對於移動端應用來說,Web與App的關係可以分為五種基本類型。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整體趨勢決定了主流的關係類型。每個具體的產品也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形態,或者各種形態混合共存。
Web or App - 獨立應用
Web與App各自獨立完成服務。這種模式下Web與App實現的業務可以是差異化的,但各自保持獨立且完整,相互之間的交互基本僅限於流量引導。
App從應用商店獲取流量,佔總流量的主要部分。Web應用獨立運行在瀏覽器中,從搜索引擎獲取長尾流量。Web應用可以靈活處理用戶的隨機需求,在服務過程中找機會將用戶引導至App。
Web in App - 殼型混合應用
App作為Web應用的殼資源。App提供的容器能讓Web能夠突破瀏覽器的限制實現某些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了App的殼就能夠利用App的應用商店作為分發渠道。早期的Facebook App就是典型的殼應用。
Web on App - 平台型混合應用
App作為平台承載各種Web應用。平台型App會提供容器讓其它合作方以相對獨立的Web應用的形式接入平台。平台上的Web應用可以獲得部分擴展功能和用戶信息。微信公眾號和支付寶服務窗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Web and App - 綜合型混合應用
Web與App高度混合,共同實現某項業務。這種模式下原生部分與Web部分會有大量的交互。為了達到用戶體驗的一致性,App會加強容器的能力,讓Web部分能夠調用更多的Native資源,以彌補Web部分在體驗上的不足。在這類應用中,用戶通常難以區分哪些部分是Web,哪些部分是原生。美團、攜程等綜合型服務商會大量採用這種模式。Web of App - 融合型應用
使用Web技術來做App。不用Webview來做混合嵌入,而是直接借用部分Web技術來實現原生的功能。這種模式是既要Native的體驗,又要Web動態更新與代碼復用的好處。微信小程序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流量分發視角
移動時代到來之前,互聯網產品主要以PC端的Web應用為主,入口主要是搜索引擎。早期用戶逐漸向移動設備上遷移時,依然保持著使用瀏覽器和搜索引擎的習慣,這個時候有獨立的移動端Web應用來獲取流量並完成服務就很重要。
隨著App的崛起,流量的來源從搜索引擎變成了應用市場,這個時候主戰場就由瀏覽器轉向了App,混合應用應運而生。
一部分App獲得市場絕對優勢地位之後,就會形成頭部效應,做流量的二次分發,這類App中接入的應用也就是平台型混合應用。
頭部效應與二次分發:
頭部App發展到後期,就會有資本挑戰已經成熟的Webview嵌入模式,引導合作方做技術融合型應用。合作方會付出更多的開發成本來換取體驗上的提升和更多的流量支持。這種做法能夠提高技術壁壘,形成差異化與體驗優勢來鞏固頭部App自身的地位。
技術演進視角
Web技術體系成型於PC互聯網時代。瀏覽器廠商相互妥協,共同制定Web標準以便於內容的生產和消費。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是主要的流量載體,但從內容生產和消費層面上並沒有統一標準,自然就造成了開發成本的大幅上升。為了降低成本,App從PC時代將Web的標準和內容遷移過來,混合應用應運而生。混合應用發展到後期,由於頭部App廠商的技術和流量優勢的持續積累,同時原有的Web標準的演進速度又不及預期,導致頭部App可以有實力去掉Web容器這一中間層,直接推行新的內容標準,這些內容標準大量借鑒並且繼承了原有的Web標準,同時又更貼近了App的使用場景。
騰訊的微信小程序和Facebook的React Native雖然商業目的上各有不同,但從技術上來講都是去掉了Web容器這一層,將Web標準延伸到Native領域。總結
本文闡述了Web與App的五種基本關係類型以及他們各自的產生背景和特點。
從商業角度來看,互聯網產品獲取流量就像生物需要獲取食物一樣重要,所以產品形態一定會向流量入口所需要的方向傾斜。
從技術角度來看,Web標準是移動互聯網從PC時代繼承的技術遺產,未來會有各種基於傳統Web標準的新標準產生,另一方面Web標準自身會持續演進以適應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推薦閱讀:
※流量的玩法變了,在新的流量革命下,該怎麼玩流量?
※哪個瞬間讓你有【超流量也要做的】衝動?
※用戶增長ROI卻降低了,我應該如何提高廣告投放ROI?
※上網快鳥的省流量的原理是什麼?
※如果想要境外上網無限流量,那麼哪一種上網設備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