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富士康機器換人得不償失?

文/王新喜

機器人取代人力導致失業的話題已經談的夠多,而富士康目前正在將這一計劃變為現實,日前據稱,富士康已經部署超4萬台機器人取代人力,富士康崑山工廠已裁員6萬人。

據悉,目前這些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崑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甚至據透露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加速,每年都會有上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但尚不清楚是否參與了蘋果設備的製造。

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並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另外,蘋果具備更強的議價權,而富士康又要確保自身利潤,因此,富士康開始發力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為情勢所迫。

我們知道,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於效率。從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來看,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於人力成本。

但目前問題的關鍵是機器人的局限性太明顯,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說,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有富士康的一位台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於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後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其次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麼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

另外是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於新的生產線的優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後,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而由機器人主導的生產線也無法應對更新的技術與產業創新需求的衝擊。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生產精度為0.05毫米,而蘋果手機對生產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與此同時,機器人體積過於巨大,機器人還沒實現小型化,無法放入生產系統中操作。

因為配備在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其對應的生產流程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蘋果對於硬體創新的要求是變動的,甚至可能因為新的產品與標準出來而使得舊有機器人報廢。

我們知道,蘋果目前正在通過不斷擴充供應商名單,壓低價格,確保產品利潤,比如2017 年款 iPhone新增了兩家供應夥伴:頎邦科技和旺矽科技。這兩家公司將與台積電一起合作為iPhone8 打造零部件。另外是,此前也有消息指出,緯創可能是作為第三家製造商,與富士康和碩聯合一起代工生產蘋果iPhone 7。

這些動作對富士康並不利。因為富士康目前過於依賴蘋果,另外,迫於創新壓力,蘋果未來會對配件廠商的規格、質量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這可能導致其組裝生產線也需要跟著升級。但富士康通過大量機器人或者說只是簡單的機械臂驅動的相關的生產線可能無法適應未來蘋果更高的質量要求。因為通過引進大量機器人來代替流水線工人,這意味著富士康需要長時間保留與沿襲著原有的機器人生產設備對應的生產線,但蘋果對質量與品質的要求是不斷變化與提升的。

這需要生產流程與產品標準跟著變,原有的機器人生產線可能就因跟不上標準而喪失了更大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這可能導致蘋果會將更高標準的產品零部件生產流向其他代工廠商。

事實上,對於一家緊跟當前智能手機龍頭訂單的代工廠而言,員工比當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機器人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在蘋果對新的零部件要求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迅速配備不同的員工調整生產線,跟進需求變化。

但機器人生產線欠缺靈活性與優化空間,若因為品控問題導致質量問題出現,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損失。我們看到,去年iPhone6s由於分別採用三星與台積電代工廠製造的A9晶元,在效能、電力續航表現有差異引發了「晶元門」,為了避免「晶元門」重演,iPhone7採用的A10處理器轉而由台積電獨家代工。

iPhone 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家,其中中國的供應商達到349家,而美國僅有60家供應商。此前美總統候選人提出蘋果遷回美國,蘋果卻大力反對的原因就在這裡:

中國的供應商幾乎主導了蘋果絕大多數的元器件的生產,而美國本土已經沒有太多熟練的產業工人,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找到並僱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7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但在中國,只需15天。缺乏熟練技工與產業工人才是蘋果工廠根本無法遷移本土的重要原因。

可以知道,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才是蘋果供應商的核心優勢,只有他們才能應對緊急需求的改變與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創新需求的衝擊。如果機器人可以輕易代替人力生產iPhone,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何不自己建立機器人工廠來批量生產呢?富士康的價值又在哪裡?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當然富士康要提升代工廠的人工效率與製造產業的機械化也是趨勢,但這適合在部分低價值、簡單的流水線上小範圍試行並優化,而不適用大規模推廣,這可能會讓富士康面臨著產業成本與不可控的品控危機。富士康需要解決的是低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模式,對於任何企業,它的關鍵與核心競爭力,終究是人。

我們知道,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複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人力來推動優化提升,去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產流程的優化,這也是主導製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這也是帶動高附加值電子產品製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體融合創新的關鍵。

而從內部流動性來講,設計師、工程師及車間生產員與熟練產業工人只有近距離的業務交叉,才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了解,優化流程與產品品控問題,帶來創造力。但如果車間員工與熟練產業工人這一環節的消失,讓一堆機器替代,其中創造力與創新力也可能因此停滯。機器換人計劃若大量實施,會導致大量熟練技工流失,對於富士康來說,也會失去重要的競爭力。

富士康一直想從單一的代工企業向品牌性科技企業轉型,但由於本身的製造業基因,很少參與上游的研發,企業也是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導致整體的創造力匱乏,這與其管理體制與工廠思維模式的困局分不開。雖然富士康想一心想進行品牌轉型與升級,但轉型的核心問題不是將機器換人,而是要推動管理體制與經營模式變革以及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與創新能力,另外,讓工人下崗,用機器代替人力一個顯性影響是導致當地就業市場不穩定以及影響其與當地政府的關係。

筆者曾經談到印度智能手機市場指出,對於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貧窮國度而言,就業始終是印度政府的頭等大事。印度政府歡迎外商投資建廠,因為製造業能很大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但印度不歡迎只開設零售店或者只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產品而不支持印度製造業的廠商,因為印度政府對待外企的出發點無不寄望外企來印度能帶動本土就業與製造業的繁榮。

因此,此前為了狙擊海外智能手機廠商,印度策略性調漲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進口稅,對海外廠商進行擠壓與打擊,沒有在印度建工廠解決當地就業的廠商也無法在印度本土開辦零售店,這與印度政府看重製造業解決就業的態度關係極大。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面臨的國情與印度事實上並無二致,如果富士康在中國建廠生產但通過大量機器人取代人力,可能也將面臨當地政府基於就業問題上的政策阻力。這並不利於富士康未來市場的開拓以及紮根本土所需要創造的穩定的市場環境與政企關係。

帶動當地發展與就業,一榮俱榮,是企業投資建廠的基本思路,若是急於節約成本求利潤,而不放眼長遠關注社會責任與企業形象,也將不利於營造富士康永續經營與立足本土所需要的外部環境。

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寄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並逐漸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實現全球交貨的代工版圖。但在富士康內部,機器人計劃也會造成現有員工對於飯碗不保隨時面臨失業的焦慮之中,這並不利於員工內部對於富士康本身的認可,也可能導致大量內部矛盾產生以及員工的忠誠度降低,不利於內部穩定,富士康如果大量裁員可能還會引發勞工組織的關注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對於富士康這類製造企業而言,其利潤嚴重受到上游蘋果等廠商的掣肘,蘋果目前由於創新乏力,市場飽和,訂單需求量正在持續走低並在逐步擴大供應商名單,通過壓價來弱化富士康等供應商的影響力,供應鏈策略的調整也存在諸多變數,富士康未來將面臨著不可控的生存危機,機器人部署的越多,可能導致沉沒成本越大。因此,思考如何切入到產業鏈的上游,提升產業議價權,轉型升級與改變產業發展模式才是富士康未來的大命題。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推薦閱讀:

越來越依賴富士康:正在成為蘋果的隱患?
富士康與中國版圖的工業化 | 寧南山
夏普S2評測:iPhone8要是做成這樣 蘋果就死定了
你的雞肋、我的雞湯:看鴻海富士康收購微軟功能手機事業
重返中國手機市場,夏普的全屏戰略為何很難全面開花?

TAG:富士康 | 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