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因檢測真的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生活里,我們無數次遇到這樣的對話:

老婆:老公,科學家說了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你要控制體重啊!

老公:這些人就是危言聳聽,那麼多胖子都好好的。

女兒:老爸,醫生說你血脂高血壓高,要控制飲食的。

老爸:這不能吃那不能吃,一點樂趣都沒有了還要命幹什麼。

哥哥:咱爸有糖尿病,聽說這病會遺傳。

弟弟:管他呢,我們年紀輕輕不會有事的。

醫生:這位孕婦,你的糖篩沒有通過。你要控制血糖不然對寶寶不好,建議你到營養門診看一下。

孕婦:我每天營養可好了。什麼營養門診,騙錢的吧?

事實就是這樣無奈。

空腹血糖異常、高血壓、高血脂、超重、有家族史……想要分辨一個人是否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很容易,但是讓這些人管住嘴邁開腿卻很難。儘管科學家反覆證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但是高危人群真正認真、嚴格地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比例卻並不高。

這其中固然有社會和醫院的因素,比如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夠,醫生沒有時間講解預防知識,等等。但更多的,則來自於「不聽勸」的准病人們:有的自我感覺良好,有的及時行樂聽天由命,有的心存僥倖,渾不把醫生的建議當回事——畢竟胖子那麼多,哪能個個都有病?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令這些「高危人群」產生足夠的動力,積極地預防糖尿病呢?

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基因檢測——針對個體的,基於自身遺傳特點的糖尿病風險評估。在美國的一項調研中,175位參與者中有98%表示:如果基因檢測結果提示糖尿病風險,他們會採取措施改善生活方式;而至於這一意願的強烈程度?67%的人選擇了「非常強烈」。

而另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訪談了22個有糖尿病高危體征(咳咳,也就是超重)的參與者,發現了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大部分人非常看中基因檢測結果,認為基於基因檢測的結果「更科學」、更「恆定」(因為基因是與生俱來的)。另一部分人則把基因與其他危險因素共同考慮進去。對於假設中「高風險」的基因檢測結果,14人表示會產生強烈的改變意願,而令8人則意願不強。有趣的是,這兩組人在年齡、性別、種族、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方面均沒有顯著差別,甚至兩組之間在飲食、運動情況和家族史等方面也是如此。

而兩組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對於糖尿病預防的態度。意願更強的那一組,看待糖尿病預防也更積極。他們大多就糖尿病問題與醫生溝通過,甚至已經做出了一些運動和飲食方面的改變。而意願不足的那一組,有人表示對糖尿病一無所知;有人表示不願意改變;有人聽天由命,有人「船到橋頭自然直」。

對於基因檢測的態度也是如此,意願高的那一組積極地尋求基因檢測,認為如果預知自己攜帶了相關「危險基因」的話,會更積極地「提前應對」,也會對自己更「嚴格要求」。而意願不強的那一組雖然表示可能會有所觸動,但是正如其中一位所說「還早呢,變數太多了,誰說得准呢?」

總而言之,本身更注重糖尿病預防的人也相應更看重基因檢測結果所帶來的改變。而對於本就不在乎「生活改變」的人而言,基因檢測所帶來的觸動也較小。

本文的結論?

很不幸,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准糖尿病人,即使是基因檢測。

——————————————————————

小編還有話說:

1. n「意願」不等於「行動」。有意願採取行動不代表能夠科學地、嚴格地執行預防糖尿病所必須的營養食譜和運動計劃。所以,基因檢測真正改變了多少准糖尿病人的命運,也許還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知道。

2. n儘管II型糖尿病的發病有40%可以歸結為遺傳因素,但科學家還沒有能夠完全掌握它們。目前通過基因檢測能夠檢測到的,是對於糖尿病發病起到「小,但確切」的一些基因多態性。這些因素並不是影響糖尿病的唯一決定因素。

3. n基因檢測對於糖尿病的預防同樣可能是「雙刃劍」。一些得到「低風險」檢測結果但有著其他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的人可能因此放鬆警惕。

———————————————————————

and

補充一些糖尿病相關知識:

利益相關:基因檢測從業。

本文首發於《一脈基因》公眾號,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繫。

推薦閱讀:

研究熬夜憑什麼能獲諾貝爾獎?看完你就知道牛逼在哪了!| 維他狗
霧霾里的基因組學
5分鐘帶你了解飲食運動和基因那些事兒
我不吃苦我有理,誰愛吃吃去!

TAG:基因 | 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