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咖啡文化篇之茶道
中譯本的書開篇有日本名教授藤田一美給中國讀者作序介紹背景。 開宗名義, 日本文化源於中國, 在十六世紀後, 日本通過貿易接觸到西方, 除漢學以外, 又開始學西學。nn日本文化從來就是誰強學誰, 並沒有大國的抱負和負擔。nn十九世紀美國炮艦打開日本,當時日本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西周說, 余深感非學西學,今後不足以立身行路。 中文裡很多現代辭彙是從日本轉來的, 其中一些最基礎的, 比如哲學, 主客觀,歸納,演繹,義務,權利,還有藝術,美術等都是西周首先使用的。 日本被打敗,所以西周,津田真道為代表的第一代人是推崇完全西化的nn。 到了第二代,也就是本書作者崗倉天心這一代, 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 建立了初步的自信。 福澤諭吉等人仍然堅持全盤西化, 崗倉天心則看到了西方的問題,開始推崇漢學為本,西學為用。於是用英文寫了這一本書, 向西方介紹東方文化。這本書寫於日俄戰爭剛剛打贏後的1906年。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又何其類似? 以下是正文。
第一章 人情的碗崗倉以茶碗作為切入點,總攬了一下茶文化。茶一開始出現, 是藥材, 後來就稱為飲料。從唐朝開始,稱為了高雅的享樂,隨後因為禪宗的影像,變成了審美的宗教, 日本的茶道,源於唐,成於宋。茶道本身, 是源於對人生不完美的崇拜,就象明知人生難以成就時,仍然希望有所為的溫和企圖。茶影響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膜, 日本人會說一個人沒茶氣, 意思是他對生活中亦莊亦諧的趣味非常愚鈍。茶的精神,不同於西方對酒神的無止境獻祭,而是孔子愜意的寧靜,老子犀利淋漓,以及佛飄渺的風韻。只有感到自己偉大處渺小的人,才能看到渺小之處的偉大。一隻碗中見宇宙。茶傳到西方是十六世紀, 推動者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 到十七世紀, 開始在西方上流社會流行,十八世紀最盛時, 英國的咖啡館裡實際上主要喝茶。塞繆爾.約翰遜說自己是一個頑固的飲茶者。而少數理解茶道的查爾斯蘭姆說,我所知道的最大快樂, 就是暗中行善,並偶然發現它是善行。隱藏且可以發現,不敢表白的暗示,正是日本茶道的核心審美。
作者同時抱怨,西方在日本沉迷於溫文爾雅的藝術時,把日本當作野蠻的民族。 而當日本在滿洲戰場大屠殺時並打贏了俄國時,就變成了文明的國度。何等的諷刺!第二章 茶的源流茶作為藝術作品,有高下之分,但是並不是只有唯一正確的方式。不同流派,沿革於歷史的流變。 此時崗村說了一句名言:當你沒有偉大的內心可以隱藏時,才會過多的在小事情上展示自己。中國的茶在公元四,五世紀就有文字記錄, 但當時的做法非常原始,茶葉先蒸再碾碎,做成糰子,和米,姜,鹽,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 這種原始的狀態,在現在的牧業地區,仍有保留。提升茶境界的第一人是唐朝寫茶經的陸羽。陸羽生於儒釋道開始貫通融合的年代, 他給喝茶制定了儀式, 期望從中體悟宇宙的秩序。茶經各章,分別討論了茶樹的本性,採茶的工具,選茶的方法,各種茶具(論述了二十四種),制茶的方法(包括水的選取,著名的 泉為上),以及一些茶人的歷史,著名茶園和茶的變種。 中國的瓷器來源於對玉的模仿,不同的追求,與飲茶的方式緊密相關, 陸羽推崇青瓷,因為可以增添茶水的顏色,而白瓷會讓茶水變粉,看上去很無味。這是因為他泡的是團茶。
宋朝開始,抹茶流行,茶葉被磨成細粉,放在熱水裡攪打, 茶湯里也沒有了鹽。宋人不再過度追求結果,開始重視過程。飲茶不光是一種消遣,而是自我實現的方式。抹茶適合裝在深藍或者黑色的厚茶碗里。 日本最有名的茶器,國寶 曜變稻葉天目盞 就是一隻宋代的黑茶碗明朝崇尚自然, 茶葉不再被各種研磨, 保持原樣直接放在水裡。 這樣的茶湯適合白瓷。 因為泡製的過程越來約簡單, 茶具就變的越來越複雜, 作為泡茶用具的紫砂壺就單成為一種文化。崗倉文中直說因蒙古入侵,唐宋的文化中斷,被日本學了去,中國人眼裡, 茶也不再是道, 變成了一種玩物,茶葉越來越香。然而這種令人驚異的花香, 正是不肯體悟自然,卻玩弄自然的結果, 毫無唐宋時期儀式的浪漫。 對此, 我並不認同。第三章 道和禪眾所周知, 日本的茶道和禪有密切關係。 崗倉說,茶道來源於禪宗和尚獻茶給客人的風俗。甚至在道家的故事裡, 老子出關時,從關尹手裡接過的最後一樣東西,就是一杯茶。
崗倉在這裡用了全書最長的篇幅, 試圖讓西方人理解什麼是道, 什麼是禪。 因為用英語寫書的緣故, 他先強調翻譯是不準確的,最理想也是只能看到錦緞的反面,所有縱橫的絲線都清楚, 卻沒有色彩和匠心的微妙之處。但是仍然可以說, 因為古代的聖賢只說道的反面,因為無法正面說出道的真理,這樣雖然開始說話的時候顯的很傻,但是說完之後, 聽眾都變聰明了, 所以老子說:下士聞道,大小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你笑了沒有?崗倉認為,相對於儒的秩序, 道和禪都是自由主義, 兩種不同來源於中國的兩條大河, 長江和黃河。 儒代表北方的正統, 道和禪是南方的浪漫。儒教的精神理想是完美的古代, 而道教的世界是永遠在變, 是荒謬的, 既然如此荒謬, 無需嚴肅對待。 道的思想深深植於中國國民內心之中。成為節制而又文雅的力量。 溫如玉這三個字,就是其集中體現。生活雖然如此苦難, 中國人並不憑藉西方死後的天堂作為精神安慰。 我們可以和列子一起御風, 那時我們就是風。 我們可以和河伯一樣生活在半空之中。道的審美,在於虛,虛藏萬物。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放空,其它的東西才能自由出入。道的思想在藝術的體現,也要有虛,要留給觀眾空間,讓他能體悟,與作品成為一體。如果在生活中掌握了這種虛的藝術, 你就是道教里的真人。禪宗應對生活又是另外一種態度,禪的自悟來源於成佛六法之一的冥想,佛陀晚年尤其強調這種方法,並將法門傳給迦葉,自此二十八代後傳給了達摩。達摩一葦渡江,從此禪宗在華夏開枝散葉。有文字記載的禪宗最早的著作是六祖壇經,二代傳至百丈大師,首創禪寺和相關戒律。中國的禪宗和道教一樣是相對主義, 禪宗大師對禪的定義, 是在南天見到北極星之術。真理只有通過領悟於真理相反的一方才能實現。因為語言無法傳達這種高妙的思想,甚至對於先驗體悟,語言反倒是一種障礙,因此禪宗的流傳並不見太多經文,而是各種小故事,丹霞和尚冬天燒佛取暖就是一例,旁觀者嚇壞了,說你褻瀆佛祖,丹霞和尚說, 我要從灰燼中提取捨利。旁觀者憤怒的說, 你從佛像的灰燼中能找到什麼舍利? 於是丹霞和尚回答,既然沒有舍利,它就不是佛, 所以我並沒有褻瀆佛, 並轉身回去繼續烤火。
禪把塵世和靈魂看的同等重要,物並無大小之分,一粒沙中見宇宙。因此尋求解脫的人應在生活中找到靈光的反射,禪寺的組織也是如此,出了主持,所有人都會分擔禪寺的日常勞作,而分給剛入門的工作應當是最輕鬆,越是有聲望和資歷的僧人,做的工作應當越低端和枯燥。這是修行的一部分。日常削蘿蔔皮時的言談中,也許是悟道的契機。 (請告訴我, 那個禪寺現在是這樣)宋代有個三人嘗醋的故事, 可以作為總結。 佛陀,孔子,老子站在生活的象徵-- 一壇醋面前。每個人用手指蘸醋後放在嘴裡品嘗, 孔子注重事實,說醋是酸的, 佛陀說, 醋是苦的, 老子說, 醋是甜的。 尾聲崗倉的原書, 一共七章, 還有四章,分別說的是 茶室, 藝術鑒賞,花, 茶道大師。 我覺的作為一篇網文, 現在寫到的篇幅已經過長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原書。就不在摘錄了。 最後一章茶道大師, 說了茶人利休的一生,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創立者和宗師,他最愛的一句話是, 世人只道花開好,卻不見雪壓巒發春草。日本人崇尚和美一起生活,並死的美麗。 在利休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得力於豐臣秀吉的友誼和讚賞,利休名滿日本,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利休也死於和豐臣秀吉的衝突, 有人告他要毒殺太閣, 特許可以自殺, 於是利休舉行了臨終茶的儀式,喝完後打碎茶碗,並留詩一首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劍祖佛共殺崗倉全書的結尾就是這首詩,他說利休含笑步入了永恆的世界。 我覺得他並未體悟利休的心境。 利休心境應當是弘一法師的臨終遺言, 悲欣交集!崗倉說的是日本人對茶的理解, 他們確實截取了唐宋文化, 並將之提升為茶道, 崗倉不屑的明清在生活中體悟的自然, 並沒有他說的那麼不堪。 道法自然, 日本人其實是走偏了。 明朝另開一路, 中國文化有了新高度, 我們又有了世間唯一活的聖人王陽明。日本人的路走在前面, 中國人隨後,各種反覆,都有類似。 他們已經走到頭了,而現代中國, 摸著石頭過河了幾十年, 又會到那裡去呢?推薦閱讀:
※新人提問,中日茶道的特點與區別?
※什麼是「茶」?
※沏茶需要水溫低的茶葉,比如綠茶,將水燒開後放涼到(比如)80度與直接燒到80度有沒有區別?
※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還是被淘汰?
※為什麼茶商一看有客人說起茶山(普洱茶)就知道他肯定是肥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