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和旅行?

我並不是要反對讀書或旅行,但很多人會以一種優越的姿態告訴別人我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有人會以一種教育者的姿態告訴別人「你要讀書,你要旅行」,但做這些事的依據是什麼,TA們為什麼會/要認同這些觀點?


一般我看到有人倡導大家要 「旅行,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會開始大翻白眼了。

首先啊朋友們,旅行、讀書和「成為更好的自己」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有對於愛旅行和讀書的人來講,這兩樣東西才能讓他們成為所謂的「更好的自己」。

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愛旅行和讀書吧,就好像全世界只有這兩樣愛好是高尚的一樣,這也太不包容了,旅行和讀書某種程度上只是象徵著某些可以讓你開心,讓你充實的東西而已。

如果你就是懶得動,就是不愛旅遊,或者是像我一樣,就是讀不進去書,完全ojbk,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看動漫,玩遊戲,聽音樂啊什麼的都行,做那些你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別人覺得有意義的事。

看過無數動漫,能唱主題曲能跳宅舞的你,玩過很多遊戲,刷通無數關卡的你,總能在這偌大的世界上,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群體。

其次啊朋友們,「更好的自己」 到底長啥樣啊,你心裡清楚嗎?你所描繪的那個更好的自己可能是自律、勤奮、瘦、美、像是世界的明珠,我也想變成那樣,但突然有一天我在想,變成那樣之後,到底我是變成了「更好的自己」,還是徹底變了一個人呢。

之前工作的時候追熱點,寫的是」不用變成更好的自己,先停下來看看已經足夠好的自己「,我覺得就挺好。

大家要是覺得這太不思進取了,可以試試變成「更好一丟丟」的自己,總而言之吧,在變得更好的路上,別丟了自己。


因為只有讀書和旅行,才能走出你自己的世界。


讀書是性價比最高的旅行,旅行是對萬千世界最直接的閱讀。


其實讀書旅行並不是必須的,

只不過,

讀書和旅行是強者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也是弱者逃避生活的一種方法。

就是這樣。


旅行和讀書真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東西 前者帶我們領略空間的廣度 後者帶我們領略時間的深度 它們共同構成我們認知的兩個維度 是缺一不可

在旅行中 我們能看到世界之廣闊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這顆藍色星球中居然有那麼多精彩在默默發生 就在此時此刻 於是便能更虔誠地看待蘇軾的這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在閱讀中我們才體會到時間之浩浩湯湯 書中記錄了自有文字記錄以來的不朽的精神 這是在千萬年之間存留下來的精華的精華 凡我們所讀必是先人所留的寶貴財富 它們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和我們相遇 每次想到都熱淚盈眶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不知道你看到這句話是怎樣的感覺 我每次看到都很震撼 很激動 很感恩 很有使命感

也漸漸理解蘇軾說「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我們窮盡一生也沒法了解所有 我們於天地只是蜉蝣 所以 讀書旅行 且行且修心


小時候受三毛的影響,她說:讀書和旅行是她人生中的兩顆一級星。然後看她萬水千山走遍,看她口吐蓮花遊戲人生,是我小時候最最羨慕的事了。長大後好像就成了一種習慣,沒做了內心會時常的躁動和在吶喊。


讀書是一種習慣,從小就愛看書,認不了幾個字的時候就查字典。小時候能見到的書太少,不管啥書,撈到手就看。沒有電燈,點煤油燈看書。我感覺書里的內容為我打開一個萬花筒,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旅行是親身體驗書中的內容。到桂林,就是體驗桂林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險、秀、奇。

讀書和旅行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動靜結合的禪意人生寫照


謝邀,先說讀書這事兒。(儘管現在是讀書節,也不得不說)在現代社會,讀書這事兒已經不再是嚴格的指讀一本紙質的書,而是指接受有益的信息。說白了,沒事兒看看知乎,起到的作用跟讀書相差不大。

但是,接受傳媒化的信息大部分是一種跟現代人的思想交流方式,如果想和已經故去的人做思想交流看書似乎是唯一的方式(在他們沒有留下更多影像、音頻資料的情況下)。

所以,讀書這個事兒的逼格在於,通過讀書來證明自己對思想交流的渴求度,一般而言,對知識和思想交流的渴求度,與一個人既有的知識和思想水平成正比。

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滿足的是一種在時間維度的上的知識和思想的交流需求。

至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本意是在強調知識獲取的兩種維度,時間和空間。

有些知識、思想、感受,需要設身處地,獲取的才更完整。比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事兒可能得去一趟才有更切實的感受。

所以旅行這個事兒,滿足的是人們在空間維度上獲取人生經歷的需求。

然後說一下我個人的感受,我本身挺喜歡讀書的,有的時候能給人展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覺得是挺提升人生質量的一個事兒。但我比較宅,不是很喜歡旅行,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只在於跟自己愛的人擁有一段無人打攪的共同生活。


讀書的作用是

讓你看見更廣闊的世界,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沒探索過的地方

旅行的作用是

讓你去實際體驗到哪些「你沒探索過」的生活,走出自己的圈子,認識自己


這個問題下回答不多,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不需要問為什麼。想根據自己的經歷回答一下讀書這個事:兩年前,我是周圍所有人眼中公認的最愛看書的人,但近兩年,我沒有再看過任何一本書。為什麼?因為懷疑。類似於題主的這種懷疑。每一本書(科技類除外)其實都只是作者的主觀論述。他所表達的是他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從而形成的三觀,其實根本沒有對錯,只看讀者是否認同。那麼問題來了,你認同了這本書,認同了作者的觀點,那這種觀點又是否適合你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歷程呢。讀書並不能解惑,能解惑的是自己的頭腦,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人生經歷所形成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來源不僅僅是讀書和旅行。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兩者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不是說社會上提倡讀書而讀書,是內心苛求了解這個世界了解這個星球。而讀書和旅行是兩種可以了解世界的途徑,書是人類知識的精華,而旅行是實地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都是滿足個人的好奇心。


讀書跟旅行的好處絕對不止題主所了解的那麼多,但是也沒有那麼重要,因為不是必須的。有充足的時間、足夠的金錢,身邊的各種羈絆處理好,那麼想做什麼都可以了,讀書跟旅行這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旅行跟閱讀在某方面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了解這個世界多一點。只是旅行需要資本、閱讀須有心境,一個可以觀察滄瀾時空,一個能夠洞悉澎湃思維。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有著行萬里路的資本,同時帶著讀萬卷書的心境,與書同行。那麼若資本暫缺,拾起書本,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也是好事。


推薦閱讀:

女孩子對於男生搭訕怎麼看?
愛上渣男,為何她們無法自拔?這是一份防渣指南
你有小號嗎?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TAG:閱讀 | 旅行 | 心理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