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人,你為啥辣么迷「樹上的羊毛」?
昨天咱講白羊座故事時,一大幫人神圍著金毛羊、金羊毛,好一頓愛恨情仇。故事倒是說得挺過癮,可有個基本邏輯點一直沒說清,金羊毛到底為啥辣么金貴,引得無數英雄美人競折腰呢?
也有人說咧,渾身金燦燦的一大坨金毛羊,對於自古以來就拜金的人類來說,現實世界見不著真的,弄到神話里意淫一番,也能過過癮!
這些說的都對,不過呢似乎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的答案咱得往歷史背景里刨。我先說答案,然後再講邏輯推導。
從金毛羊變成金羊毛,還記得吧,背後是親媽救兒女的故事,親媽派出的金毛羊馱著王子,來到了太陽神私生子的地盤,然後呢,就被王子給宰了。人家可不管啥叫忘恩負義,只懂得生存才是硬道理。殺只會飛的金羊當作見面禮,獻給太陽神庇護下的國王,心誠吧!結果自己很划算呀,不但人家國王收留了他,還把公主嫁給了他。看得出來國王忒稀罕這個寶貝禮物了,可叫咱們瞠目結舌的是,人家沒把寶貝私藏起來,也沒摟著睡覺,而是高高掛在橡樹上供起來,還派了一條噴火龍看守。要不是後來他女兒美狄亞偷走了,人家國王死活都是捨不得送人滴,甭管什麼阿爾戈神棍團來叫板。
瘋狂愛上神棍團團長的美狄亞,後來卻被另有新歡的團長給踹了,瘋狂愛情變成了瘋狂報復。整死小三兒,用的就是金羊毛做成的婚紗,要不憑啥能打動新娘子?人家也是一方公主呀,能缺你一件婚紗?絕壁是金燦燦、亮瞎眼的Classic經典款,才叫人家心花怒放的嘛。披著沾了劇毒的婚紗,再漂漂也是杯具啦。
故事講完了,腦子裡的既視感迸出來沒?「樹上的羊毛」「柔軟絲滑的婚紗」,叫你想起啥?絲綢,有木有?
他說的賽里斯人,就指的是咱中國人,拉丁語叫Seres,直譯是絲國、絲國人,後來英語也跟著叫Silk,其實呢,都是根據咱絲綢的【絲】發音來的,一路從萬里之遙的絲綢之路傳過來滴。當然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時代,還沒【絲綢之路】這個叫法呢,直到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才造了這詞。人家也不是隨便起的,是根據這條歐亞大陸貿易線上,最有名最值錢的貨物起的名。要知道絲綢之路兩頭兒的絲綢差價,有時候相差上百倍!這對古代生意人得多大誘惑力呀。當然了這麼長的貿易線,可不是咱現在要搞的歐亞高鐵,一條道兒跑到底,而是分段貿易,東邊漢人販給中亞的貴霜人,貴霜人販給西亞的安息人,安息人再販給西邊的羅馬人,跟接力賽似的,一棒接一棒地把絲綢啥的,從洛陽販到了羅馬。
有人會問了,四大文明古國之間真能跟地球村似的,辣么容易串門兒?其實考古學家的諸多發現已經告訴咱,早在古典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歐亞大陸的貿易交流,要比咱想像的頻繁多了。中國從西邊引進了葡萄、黃瓜、石榴,歐洲也從中國得到了桃樹、梨樹、菊花。甚至公元前後,東西兩邊差不多同時出現了水車,可見貿易流、信息流、各種流流通得有多快!
有人又會問了,既然連絲綢跟名字都能大老遠地販過來,為啥不販蠶寶寶,人家希臘人羅馬人自個兒養自個兒織呢?醬樣子就不被中間販子狠宰了吧。
想的倒美,歷史可不是小菇涼。東邊咱天朝不但不準,而且嚴禁!雖然沒有上升到知識產權保護、優勢產業保護的高度,但不管哪個當朝都知道咱的絲綢,那是天下一絕,絕對是西邊各國各胡人的爆款,能換好多好多銀子滴!賺大錢的路子誰肯放過!
於是乎,嚴守邊關,搜身翻兜,一個都不能放過。這下逼得胡人使出邪招——西域有個于闐國王,明面上娶公主,暗地裡策反公主親自帶上水貨,把蠶卵塞進雍容華貴的鳳冠里,矇混過關。波斯帝國皇帝更是急得心痒痒,重金懸賞下,倆商人假扮成和尚,拄著禪杖混出了關,禪杖裡邊兒有玄機唄。看出來沒?為了弄到蠶寶寶,大傢伙兒也是蠻拼的。
順道兒說一句,波斯皇帝老子大概不造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道理,結果蠶寶寶們長的跟波斯貓似的,吐出來的絲都挺粗挺壯,想織成羅馬貴婦身上的那種飄逸感,是不可能啦,只好改成鋪地的,卻成全了日後聞名的波斯地毯。
知道了吧,東邊卡著不放,中間假的不純,西邊只能高價進口,誰叫你辣么愛奢侈消費,稀罕又薄又透的趕腳呢!跟某國暴發戶似的。只知道穿在身的感覺,都不造絲是啥的姿勢,就連咱剛說的那位大博物學家都在以訛傳訛,蠶絲哪裡是長在樹葉上的白絨毛,人家可是裝在蠶寶寶的肚肚裡好不好!
推薦閱讀:
※神整理!有關絲綢之路上這38個國家的近代史和地緣政治的關係
※黃金與珠貝,屬於楚國人的絲綢之路
※蠶絲用來做衣服,在古代是剛需么?為何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規模養殖桑蠶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