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修習:止禪業處入出息念初階解析
01-30
入出息念(Anapanasati)是佛陀老人家在菩提樹下證悟四聖諦時使用的禪修方法。入出息念也是佛陀教導的四十種培育定力的止禪業處之一。所謂定力,通俗來說就是「心的高度專註力」。在《巴利三藏·相應部》中,佛陀讚歎入出息念道:「諸比庫,透過培育和數數修習入出息念而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無雜的安樂住立之處,能令惡與不善法一生起即消失停止。」換言之,一個成就了止禪定力的人,能夠因為這強有力的心,而令心中的煩惱暫時被鎮服。同樣地,由於暫時鎮服了煩惱,這清明、柔軟、光輝、有力的心將能夠開展對身心本質的觀察和辨析。這種觀察和辨析,便是培育觀禪智慧的關鍵。所謂「戒、定、慧」,由修習像入出息念這樣的止禪業處所培育出的定力,是繼而能夠修習觀禪而培育觀智(慧)的重要基礎。在此,簡略地解釋分析入出息念初階的修習要點。
推薦閱讀:
一
修習入出息念業處的過程中因實際的專註目標不同而有階段之分。入出息念初階的本質是:「以自然的入出息概念為對象,持續不斷地專註之。」倘若再通俗化一些就是:「持續不斷地識別呼吸的進入狀態。」 非人為控制的呼吸,既是自然的呼吸。只要沒有人為控制,那麼不論其節奏雜亂(如快步上山後的喘息)或是平穩有序(如心平氣和時的悠然吐納),都是自然的呼吸。人為控制的呼吸,既是不自然的呼吸。依據實修經驗而知,自然而平順穩定的呼吸更容易被專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人為地控制呼吸以達到平順穩定。在「自然的」和「人為的」兩者之間,前者是可取的;在「平順的」和「雜亂的」之間,前者是可取的。換言之,哪怕是「自然、雜亂的呼吸」也比「人為、平順的呼吸」要好,畢竟人為控制的呼吸並不能作為修習入出息念的專註對象。 關於如何讓呼吸變得平順穩定、清晰有序,我的導師習慣於教導「慈心練習」。即在心中選擇一位尊敬之人作為對象,對該對象進行慈心的祝福。有四種慈心祝福,在此只通俗地將其中之一簡述為「願其身體健康」。通過在心中不斷地祝福對象「身體健康」,而以此慈心之力讓自己的身心平靜放鬆下來。其原理,乃是「當展現慈心之時,心將變得柔和而有力,因為心的柔和放鬆而使得『身』也柔和放鬆下來,呼吸是附屬於『身』的,因為『身』的柔和,呼吸也將變得穩定而有序」。當然,這些原理對於禪修者而言,並非必需知曉與深究其義理,禪修者只需要知道,這樣的慈心練習能夠幫助身心迅速調整到平靜的狀態。在達到合適的身心狀態後,將可以停止慈心練習,自然地將心的專註對象轉為入出息(呼吸)。所謂「入出息的概念」,既是要排除四大元素的真實特性,而只取主觀定義的概念。「入和出」,其實是主觀定義的概念。把氣息進入體內定義為「入息」,把氣息呼至體外定義為「出息」。而四大元素的特性乃是究竟意義上存在的,其冷、暖、推動等,不需定義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屬於概念範疇。
禪修者以正確的姿勢坐定,將注意力放到人中區域,專註於通過該區域的呼吸概念。帕奧禪師解釋說,在人中區域嘗試找到一個呼吸最明顯的點,取名為「接觸點」。該點並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點,它就是一個標杆,或者說警戒線,或者說一道門。進入這道門的,標明為「入」,出去這道門的,標明為「出」。而禪修者要做的,既是持續地知道此刻的狀態是「入」還是「出」。需要再三強調的是,之所以要人為的標定一個標杆,是為了界定何為「入」何為「出」,所以標杆本身並不是禪修者應當專註的目標。換言之,如果一個禪修者拚命專註於人中一帶的某個點,久之該皮膚區域可能會出現緊繃或是硬結感,那是因為專註錯了目標。 默念「入」和「出」是沒有問題的。當呼吸呈現入息進程時,可以伴隨著該進程默念「入」,同理,在出息進程時,亦伴隨著該進程默念「出」。以其他語言亦可,如「in」和「out」。而默念的關鍵在於,一定是隨著呼吸的進程而默念入和出。倘若實際的呼吸進程中,入息的進程尚未結束,而默念的「入」早已結束並已經開始默念「出」,那麼這樣的默念並非伴隨客觀的呼吸進程在進行。 入出息念修法,就是讓心成為入出息的旁觀者,而作為旁觀者的難處在於,一旦無聊,就有可能走神而不再盯著「入息」和「出息」。於是有些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不再當旁觀者,而親自加入到入出息裡面,成了入出息的參與者,推著呼吸進,推著呼吸出。由於心主動參與了呼吸進程,於是身臨其境的心誤以為這就是一直專註著入出息的狀態,時間一久,心推著呼吸進出不斷做功,於是產生了身體四大元素的失衡,出現一系列不適的身體反應,如各種部位的緊繃或堅硬以及疼痛。這種反客為主的做法,將喪失自然的呼吸。心在此過程中,不但不能提升定力,還變得甚為疲勞。 這些禪修者主動控制了呼吸的節奏,在此刻命令呼吸入,在下一刻命令呼吸出,乃至有時不僅控制節奏,還要刻意讓呼吸變得平順,並誤以為這樣的狀態就是「專註了入息和出息」。殊不知,這樣的練習無法增長定力,乃是對「呼吸的控制練習」,而不是對意識的專註力的練習。成為入出息的旁觀者,即是說,哪怕此刻呼吸的節奏不甚平靜,也不要加以干涉,而是只需要觀察呼吸的進出狀態即可,哪怕你識別到的是「胡亂的入息」「倉促的出息」。只是關心入出息的「入」和「出」的狀態,其餘都暫時不是需要關注的對象,一心只念「入和出」。故而,禪修者應該關心的是「現在呼吸的狀態是進還是出」,而不是「現在應該讓呼吸進還是出」。讓心一直關心呼吸的「入出進程」,並敏銳地把「入息進程」和「出息進程」識別出來,這就是入出息念修法初階所要做的練習。
二 兩個概念:「禪坐時間」和「專註時間」。 禪坐時間並不是入出息念初學者應當追求的指標。初學者應當致力於延長「專註時間」。當心在一個剎那以呼吸概念為目標,那麼那個剎那,可以被稱之為一個「專註的剎那」,而如果下一個剎那繼續專註同一個目標,再一個,再下一個,如此連綿的剎那,就構成了「專註時間」。 然而,可能會在某個剎那之後,心的目標從呼吸概念轉向了其它對象,由此開始了所謂的「妄念」,這是很平常的事。因為這個「妄念」的打斷,「專註時間」也暫告一段落。所以,「專註時間」是指從心開始選定一個目標起,連續不斷專註於該目標的持續時間。如果禪坐時間是 2 小時,可是在這 2 小時中,最長的專註時間只是 1 分鐘,那麼,這樣的禪修貌似 2 小時,可是實際的進展並不大。如果禪坐時間是 30 分鐘,可是在這 30 分鐘里,最長一次的專註時間是 22 分鐘,那麼這樣的禪修效果就很好。
根據阿毗達摩,我們知道禪支中的「尋心所」的特性乃是將心投向目標。如果以投籃練習作為比喻,練習者不停地把球投向籃筐,久而久之,是可能熟能生巧的。同樣的,禪修初學者不斷把心投向呼吸概念,不斷投向「入」「出」,那麼久而久之,也能夠熟能生巧。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不練習將心投向入出息,而是放任它投向其它目標,那麼這樣是難以進步的。 三 因為專註時間的延長,心的力量就開始不斷強化,即定力隨之生起了。當定力生起,就有可能開始體驗到不同類型的光芒。這種光芒,被稱為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而這個階段的光芒,彌散閃爍或漂移,黯淡或不透徹。我們只稱它為「光」。隨著定力繼續提升,所謂的「光」呈現出形狀,並且位置逐步移動到了呼吸的所在位置,該「光」和「呼吸」合為一體的時候,便稱這個光為「禪相」。
然後定力繼續提升,「禪相」也將獲得質量的提升,從遍作相到取相到似相,亮度提升變得更加銳利清晰。在能夠輕鬆地維持這樣高質量的禪相一定時間時,我們才會從專註呼吸轉而專註禪相。 簡言之,專註呼吸 >> 產生光 >> 光提升為禪相 >> 遍作相提升為取相提升為似相 >> 能夠熟練地維持似相一定時間 >> 專註似相。以這個步驟,完成了從專註呼吸概念到專註禪相的轉換。 四 此時,入出息念初階的練習完成,進階後,專註的目標已經是禪相(似相)。通過不斷專註似相,將能夠證得入出息念的初禪。推薦閱讀:
※是在鬧市修定好,還是在無人處閉關修定好,亦或是無所謂哪裡,隨緣就好?
※靜坐時腦子裡出現畫面?
※抑鬱症患者怎麼修安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