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色黃金與奶粉黑手黨,每一個中國人都脫不了干係

引言

「Gold Rush「(淘金熱)本是用來形容18-19世紀期間,因金礦的發現而引發的一系列對於商業和金錢的追逐導致的人口遷徙、商業發展、社會變革等,最知名的即是因美國加利福尼亞洲金礦的發現所產生的西進運動。200多年過去了,「Gold Rush」 又頻頻出現在各大西方媒體頭版頭條中,只是前面加了一個單詞「white」: White Gold Rush。「White Gold」 譯指「白色黃金」,指的就是千千萬萬寶寶們日日所需的奶粉。

外媒報道

昨天下午與朋友在外就餐,桌子上放著一份荷蘭知名媒體「AD」報紙,報紙封面上的圖片立即吸引住了我:圖片上面顯示一罐牛欄奶粉,罐裝奶粉底部鮮血淋淋,一把沾有鮮血的鐵鉤斜躺奶粉罐後面,右側赫然列著一排紅色百元人民幣。

嬰兒奶粉,鐵鉤,血淋淋,毛爺爺。。。

當這些元素組合成一張圖片,出現在荷蘭知名媒體的封面上時,立即讓我這個中國人毛骨悚然,心下擔心有哪個華人出大事了,趕緊翻到相應版面,只見整整倆開紙都是關於此圖片的報道,綿延倆開的標題寫著:」Melkpoedermafia is tot alles in staat」 (奶粉黑手黨們任何事都幹得出來)。

文中通過記者本人長達數日的實地調查,理出了牛欄奶粉地下出口貿易的完整「供應鏈」,以及該鏈條中各種已經出現的犯罪活動和犯罪可能性。

在該「供應鏈」中,共有6個環節(以一罐牛欄奶粉3段為例):

  1. 由買手去超市掃貨:買手們從各個零售渠道購買奶粉,零售價12.70歐元;中間商從各個買手手裡一罐罐奶粉集中起來,收購價16歐;

  2. 出口商以16.5歐每罐的價格從中間商手裡大批量購買,將包好的奶粉集中裝入集裝箱海運到香港,每個集裝箱可以運20000罐左右奶粉,費用大概1000歐;

  3. 香港的經銷商以每罐17歐的價格從他荷蘭的出口商朋友那裡夠得奶粉,並支付所有海運相關費用,再將奶粉賣向大陸;

  4. 大陸消費者以大約40歐每罐的價格購買奶粉。

這條「供應鏈」,原本都由中國人經手,只是隨著需求越來越多,參與者從中國人、在荷華人華僑,到羅馬尼亞人,摩洛哥人等。

超市錄像,羅馬尼亞人超市竊取奶粉,來源:ad.nl

所謂人多事兒多,該供應鏈參與人員越趨複雜後,「奶粉犯罪」事件也急劇上升,如針對家中存有大量奶粉的華人的搶劫、零售商店倉庫奶粉失竊、零售商店員工受暴力威脅、店中因奶粉搶購而發生的擁堵及鬥毆、偷稅漏稅等等等等,因而荷蘭公眾將這一圈圍繞著「出口奶粉到中國」的群體冠以「奶粉黑手黨」之名,他們對於奶粉的爭奪搶購也被戲謔為新型「淘金熱」 (white gold rush)。

中國人在荷蘭超市門口因搶奪奶粉而鬥毆

這個生意行當中已經沒有人值得信任了。

記者如是說到。

該記者其實只調查到了荷蘭的」奶粉黑手黨「,若是他得知之前國內媒體中廣為報道的「造假奶粉流入海外代購」的事件,他定會驚訝的宣稱「世界文明已經倒退回了黑暗的中世紀」。

張貼于海外華人論壇的收購奶粉小票的廣告

清晨搶貨

考慮到市場上牛欄奶粉的求大於供,以及大量的買手在各大零售商店掃貨的現象,荷蘭各大零售商店都相繼對牛欄奶粉實行「限購令」,每人每天只能買一罐奶粉,各個商店的每天奶粉存量也是限定的。

因而這些買手們每天一大早就在店門口排起了長隊,趕在店內當天庫存售罄前購入奶粉。這些「早起的鳥兒」一度成為荷蘭各大報紙爭相報道的頭條。

每天清晨在荷蘭日用品連鎖商店etos門口排隊搶購奶粉的華人,來源:joop.nl

海外華人的尷尬

筆者在荷蘭旅居數年。剛來荷蘭時,國內朋友們跟我聊起荷蘭都充滿了對風車、鬱金香等田園詩意的嚮往,他們的嚮往無疑是對正歷經苦逼學習生涯的我的一種鼓勵,也很感激。

只是,不知從何時起,國內的朋友們聯繫我時,幾句寒暄之後切入的都是奶粉的話題:「你方便幫我買些奶粉寄回來么?」 「什麼時候回國,方便幫我帶些奶粉么?」。。。作為同齡人,我深切的同情朋友們對孩子健康的關心,所以最初時我都會儘可能的幫忙,不管是颳風下雨,冰天雪地,我都是騎著自行車四處超市藥店去掃貨,然後再一罐罐細心的包好,裝箱,打包,郵寄。可是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不對勁了,因為找我寄奶粉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奶粉都是持續性的,寶寶們不是吃了一倆罐就不用了,而是每個月每個月都要寄的。慢慢的,買奶粉寄奶粉成了我生活的一大負擔,最後沒法,只好冒著得罪朋友的風險一一拒絕,懇請理解。這裡也對不能再幫助親友感到抱歉。

另外一方面,由於上述關於「奶粉黑手黨」的傳說,華人去超市購買奶粉屢遭歧視,使得很多當地的華人媽媽們想要給自己的寶寶買奶粉而不得,或是當日貨物售罄,或是因為長著一張華人面孔而被赤裸裸的拒售。

因而,在海外華人圈子中,越來越多的呼聲抵制奶粉掃貨和代購,如「留一桶」運動旨在倡議大家在掃貨時給荷蘭寶寶留一桶;另外一方面,華人主流媒體也發出聲音指出「奶粉掃貨」和「奶粉黑手黨」恐成海外華人形象新污點,讓幾代華人共同努力營造的正在積極上升的荷蘭華人形象遭受打擊。

十來年的奶粉風雲

自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之後,國內消費者對於國產奶粉的信任一直低迷。有親戚朋友在國外的年輕爸媽們都會盡量請國外的親友郵寄奶粉,沒有的就找代購,再有自己或親友出差旅行也必定會捎上幾罐,東拼西湊,其中苦楚也是讓人心酸。

澳洲媒體報道中國人對「白色黃金」的需求

只是更為心酸的是,三氯氰胺事件已經過去七年,可是公眾對於國產奶粉的信任危機卻愈演愈烈。這不僅僅是年輕父母們、海外華人的心痛之處,每一個中國人都脫不了干係的。面對此次奶粉危機,海外代購短期來看解決國內需求,但卻如飲鴆止渴,讓政府層面可以掩耳盜鈴認為問題不是那麼亟待解決;代購也衍生了不少社會問題如造假奶粉流入海外代購,令很多父母們真假難辨;另外打擊偷稅漏稅也給政務工作帶來極大難題等。

有朋友跟我說,消除國產奶粉信任危機,這是一場長久攻堅戰。長不長久,攻不攻堅,我不知道,只是我認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不應該只是「旁觀者」,這場「戰爭」需要從政府到民眾,從政策到監督360度的全民參與。

荷蘭與石油危機

上世紀70年代,接連發生了倆次石油危機,給當時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的西方世界予以沉重打擊。為了應對該危機,各個國家各自出力。

如荷蘭政府面向公眾,一方面出台嚴厲的汽車限行(」Car-Free Sundays」 周日無車行動)和電力供應配額(使用超過配額會被判刑入獄)等政策,另一方面幫助家庭推行「減能計劃」,在建築行業大力推廣牆體隔熱材料,很多家庭也紛紛拆牆加裝隔熱材料而減少家庭能耗。而公眾們也開始積極的投入到政策響應中,90%的機動車主自願守住100km/h的速度限制(政府倡導,並未強制); 連一直「臭名昭著」的荷蘭皇家殼牌也不顧同行們相繼」趁火打劫「緊縮供應的行當,一方面向政府和民眾保證不會裁剪供應並且滿世界籌油(如奈及利亞等),積極儲備,與政府和民眾共同應對危機。

1973年,「周日無汽車」,在高速上騎自行車的荷蘭家庭,來源:reddit.com

倆次石油危機,荷蘭都是受石油供應短缺威脅最大的國家之一,但是上下一心,不但順利走出石油危機,還刺激了他們對新型能源的渴望和投入,也讓荷蘭這個小國家至今仍走在能源創新和發展的世界前沿,還發展了荷蘭人最引以為豪的傳統:自行車文化。

公共危機與民族凝聚力:這與經濟發展無關

似乎,我們的「奶粉危機」不如「石油危機」那麼聲勢浩大,造成的短期國家利益威脅也不那麼大。但是「少年強則中國強」,如果一個政府一個民族連保護下一代基本食物供應的決心和舉措都沒有,經濟發展到如何地步又有何用?小國如荷蘭可以成為世界強國,不僅僅是光發展經濟帶來其今日之世界地位的,不僅僅是其人均收入世界居首而得到他國尊重的,這個民族應對危機的凝聚力更為令人可敬。這也是他們奚落我們中國人的痛處:

為何有人造假卻得不到懲處?

為何有人在搞創新卻得不到信任?

為何明知有人做錯事卻無人舉報甚至助紂為虐?

?本文來源於」歐洲那些事兒」,版權屬於原作者。歡迎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歐洲那些事兒

因為關注,所以專註。

關注我們:gogloeurope

歡迎投稿:info@goglo.eu

推薦閱讀:

為什麼董明珠願意讓她「孫子」喝飛鶴奶粉?
配方奶粉VS母乳餵養
我在想,如果我寫出『嬰兒奶粉』的所有真相,以後出門真要配兩個保鏢了
乾乾翻洋品牌,成為亞洲第一,中國製造站起來了!

TAG:奶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