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船店腳牙」的「牙」這個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用「牙」來表示居間行商這個行業?
01-31
百度百科:牙行是中國古代和近代市場中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評定商品質量、價格的居間行商。漢代稱駔、駔儈,唐、五代稱牙、牙郎、牙儈,宋、元、明又有引領百姓、經紀、行老等稱呼。牙行一詞始見於明代。
可見「牙」來稱呼居間商人在隋唐即有,但是為何用「牙」這個字沒有找到來源解釋。
謝 @存在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剛好在元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裡面提到了,未免翻書,暫錄如下:
「(牙郎條)今人謂駔儈者為牙郎。本謂之互郎,謂主互市事也。唐人書互作牙,互與牙字相似。因訛而為牙耳。」按照這種邏輯,牙行應做「互行」,即中間經紀人,似乎可以說通。除了樓上所說之外,另見到一種說法。
最初牙行所為,不過是一手托兩家,居中聯繫撮合,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人吃嚼穀兒離不開的行當。就嘴與舌頭而言,「牙」是誰也離不開的一個器官,也是中間的一道門檻。故此稱為牙行,牙人,牙商。
這裡重點解釋一下「門檻」的意思,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專業上的「門檻」。牙人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素質,很多人是專做一行(比如茶葉行,蔬果行等等)幾十年下來,對自己專業的貨物有很深的了解,人脈廣,熟悉行情,了解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賺到錢,在貨物差價之中賺取利潤,否則買賣雙方憑什麼把生意交給你做,讓你從中抽頭?無非是因為信譽、專業、門路。
第二個門檻是經營上的「門檻」。牙行發展壯大之後,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就可以把持市場,比如《水滸》當中的浪里白條張順,那就是一個「漁牙主人」,李逵買魚,等到日頭偏西,主人不來,誰都不賣給他。直到張順來了,才開秤賣魚,牙人代為稱重和交接貨款。買賣雙方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門檻,一進一出,全在牙行,猶如門齒對人嘴的作用一樣。當然,牙行發展到後期更是形成了「官牙」,這所謂的門檻就更高一層,國家機構藉此收稅,牙行把持市場,形成了一個更為集中的管道。
推薦閱讀:
※很多地方沒有山,為什麼也說太陽下山?太陽下山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花錢」的「花」的詞源是怎樣的?
※一些經常用錯的成語,有沒有可能在將來詞意被擴大或改變而成為正確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