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款茶的判斷,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文黃大

某次黃茶茶會後跟主講周老師聊天,說到他曾經對喝過的一些黃茶,去倒推分析它的製作工藝,這款茶好與壞是原料還是加工過程導致,他說有的茶也沒法分析,因為畢竟茶葉在製作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化學變化,光憑口感和經驗,還是有些東西無法判斷那麼準確的,甚至是不可知人家怎麼做到的。

我說我們廣告行業也有類似的策略倒推,就是看到一則廣告的表現後,去分析判斷它背後的策略是什麼,為何這個表現要做成這個樣子,技術上是怎麼實現的。當然倒推策略,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及無數經驗的累積才能做到。

我對周老師說,廣告的策略倒推相對茶來說還簡單些,雖然你不會了解其中的一些數據和洞察,但是至少把它做出來的過程沒有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其中有些表現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可能不知道怎麼搞出來的,或者只有親自參與制作並且經驗豐富的茶人才能了解。這就有些像專業搞音樂的人,聽到一首歌時關注的是編曲配器歌手的唱功等等,會聽出我們常人覺得好不好聽之外的很多東西,專業能力水準越高,聽的時候層級就越不一般。

其實喝茶道理也是一樣,當閱茶無數以後,一入口就會品出來裡面很多細節,當然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漫長。譬如普洱,如某個著名產區,你能夠連著很多年一直不斷的去喝那裡的茶,每一年的新茶,存放過程中每年的變化,台地茶是啥味道,小樹大樹老樹各自的特色,相鄰的幾個村寨的細微差異,如果能夠十年八年的堅持下來,那麼對於此產區的普洱的判斷力,估計閉著眼睛都可以喝出來,而且平時還得有一些與其它產區的對比參照。

老茶呢,譬如某個產區的或者某個茶企的某個號的,也是如此的方式,才會在看外觀品茶味時,一下子判斷出其真偽,當然前提是之前喝到的都是對的,而且手裡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各時期的生產的茶品才行。畢竟要品的是經過了複雜化學甚至生物參與的變化後,茶葉最後形成的視覺味覺嗅覺的感受。

按照那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或者「十年法則」,要做到以上的能力,每天都堅持不懈喝茶,至少得付出一萬小時或者十年的功夫,這還是關於一個產區或者一類老茶,而我們的茶葉種類浩如煙海,所以有幾多人能夠做到。更何況我們大多數人開始接觸茶至今的時間,某類茶的盛行,某個產區的火熱,老茶的青睞,各自也才沒多少年的事情,可以想像真正懂行的少之又少。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和大多數情況來說,還是慎重些比較穩妥。同時茶行業現實狀況的浮躁,這也算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了。


推薦閱讀:

大口喝茶和細細品茶有什麼區別?
一日之飲 — — 關於喝茶與時間的探討
建盞知識入門
喝茶這件事上有哪些是真學問,有哪些是營銷出來的「玄學」?
茶藝和茶道入門?

TAG:品茶 | 鉴赏 | 判断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