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跑步會讓人成為唯物主義者

一個多月前,有一位長輩來巴黎:她跑步,跑得精神矍鑠;參賽時跑6分鐘配速、平時晨跑7分鐘配速。

她老人家的說法,跑步就是跑個敞亮。跑步不一定讓你身體多好,但讓你知道自己身體有多不好——這聽來有些費解,但跑者大概明白這一點:跑久了,真的不用檢查身體,一是身體會比不跑的時候好些,二是身體哪兒不好了,跑者比不跑者,大概要明白得早一些。

以及,跑步會讓人變成一個唯物主義者。相信物質決定意識,身體決定精神,而非反過來。

兩年前秋天,我重開始跑步時,初次跑三公里,因為久不跑了,走走跑跑,足晃了半小時,此後四天,腿疼得上樓梯抬不動。跑了兩個月後,已經可以配速6分30秒跑四公里了。那時自覺突飛猛進,於是格外圖快:每天四公里的配速換成5分50秒。如此沖了兩天,各色毛病彷彿洪太尉誤走妖魔,全都附身了:右腳背,左足底,兩個膝蓋,後腰,一起疼了起來。嚇到了,不敢跑了,邊休息著,邊尋思了。

大概那時起,意識到了件事:

跑步時,把身體當台機器使,是種心理手段:許多人跑著,都自我麻醉「我是台機器,我感覺不到痛苦,我就這麼跑」;但人力有時而窮,人體還真不是機器——想要身體接近機器,也行,得考慮身體的反應。

所以得做些力量訓練。跑步的人,大多會開始有拉伸的知識,也會加些無氧。我怕麻煩,無氧練習都在家裡做,所以不像真訓練的諸位那麼周全,只是存心把自己的身體當機器:既然要跑,那麼胸背腰腹臂腿,都得稍微強健些才是。

跟我許多好跑的朋友一樣,抱了這麼個想法:有些人是為了健康而跑,我們是為了跑而保持健康。

跑久了之後,你很容易對自己的身體有數。

比如,同樣舒舒服服,、呼吸勻整地跑一公里,前天是5分20,昨天是5分40,今天就是6分鐘,那今天的身體狀況是不是有些問題?

同樣是跑得心率上140了,昨天是一口氣5分45的配速跑了兩公里,今天是5分50的配速跑了一公里,那今天是不是有什麼不對?

導致「跑不動」的原因有很多。前一天沒睡好、前一天攝入酒精過度、起步太急了沒跟對配速,諸如此類,自己跑的時候,都注意得到。

以前不運動的時候,我會相信心情決定一切:心情抑鬱了,一下午都不動彈,容易累。

跑慣了之後,不太會相信心情了,反過來,會第一時間思考:跑不動或身體倦怠,是不是身體缺水?是不是坐姿不對導致的疲勞?疲勞反過來影響了心情?

所以說,跑步會讓人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跑慣了,你很容易就明白,人的所謂意志,其實薄弱得很,極容易受身體狀況的擺布。所謂情緒,乃是受身體狀況左右的。是身體決定意志與情緒,而非情緒決定身體。

所以跑久了之後,許多習慣會變化。比如,會喜歡吃魚與水果,喜歡吃新鮮食材,對濃甜調味料的愛會下降一些,以前愛喝的碳酸飲料,這時會覺得有些過度刺激,飲食上自然而然就清淡些了;當然,並不意味著跑步會讓人變成一個節食主義者,相反,跑步大概讓我敢吃了。

以前沒跑步時,我看著一塊牛肉,會心頭暗想:我吃了這塊,會不會有各色不良後果……現在則無所謂了:看到一塊牛排,心裡會很有把握地把它量化成跑步里程:

「沒關係,吃吧,明天多跑一公里就好」。

跑慣步的人,懂得彼此觀察跑姿。新手跑步,大多步履偏重,還沒找到習慣的節奏和配速,跑到後程,跑姿會微垮;年輕健壯的熟練跑者,動作輕快有彈性,節奏勻稱得讓人心動;老練的上年紀跑者,動作幹練,幅度不大,沉穩得不動聲色;被醫生叮囑要出來跑的諸位,被重心帶出大步幅來,且跑且喘;健身型跑者,步幅大,步步帶彈力,雙臂的幅度儼然「我就是精力旺盛,沒什麼好收力的」;保持身體健康型的跑者穿著素樸的運動裝,一望而知是「我已經用7分鐘配速跑了五公里」的那麼堅定。到後來,甚至你在夏日街道上,看見誰走過,從他或她的小腿或步履上,都能看出對方是不是個跑步的——這種東西,可意會不可言傳,是跑者們自己的一點心理秘密。

當然,也更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

《馬男波傑克》第二季結尾有段神啟般的台詞,不僅適用於跑步,也適用於其他:

"Every day it gets a little easier.

But you have to do it every day.

Thats the hard part.

But it does get easier."


推薦閱讀: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