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如何「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人民網
中國應如何「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賈玥 曹昆
請點擊「風雲之聲」,打開新的世界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
導讀:我們應該認清,中國歷史上缺少科學的傳統。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思維,過多集中在用道德或是用謀略來解決問題。這些雖然是寶貴的智慧,但缺少了現代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用科技手段來解決問題。沒有科技的支撐,這些東西在別人壓倒性的力量優勢面前會不堪一擊。
————————————————————————————————
1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和劉奇葆、李源潮、郭金龍、萬鋼等領導同志來到中國科技館,參加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全國科普日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12年,今年的活動將從17日開始持續至23日。劉雲山在活動現場說,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
劉雲山等參加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將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在這一背景下舉行的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必將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如何看待科普的價值?如何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科普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強起來」?記者採訪有關專家予以解讀。
科普重在普及科學精神
在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現場,劉雲山指出,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科普工作,激發創新熱情,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劉雲山說,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
「首先我們應該認清,中國歷史上缺少科學的傳統。」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看來,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思維,過多集中在用道德或是用謀略來解決問題,這雖然是寶貴的智慧,但缺少了現代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用科技手段來解決問題。「沒有科技的支撐,這些東西在別人壓倒性的力量優勢面前會不堪一擊」。
火燒圓明園
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鄭永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科普重點普及的是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科普的最終目標是讓公眾在碰到問題時,通過查閱資料、篩選信息、動手驗證、邏輯推理的獨立思考得到結論,訓練出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
科學思維
很顯然,在現代社會,科學素質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之一。《實施方案》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並指出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對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注入發展新動能,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要滿足青少年的科普需求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點對象之一。他們的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學習實踐能力的高低,將對中國未來的綜合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劉雲山在參觀時強調,要突出青少年這個重點,把科技教育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幫助他們養成科學興趣、樹立創新自信。
「與青少年分享科普報告,能夠點燃他們對於科學事業的興趣,給他們許多正面的反饋與鼓勵,許多人甚至選擇科學作為終身的事業。」今年8月底,鄭永春做客人民網時曾談到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的心得,他認為這對於我國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鄭永春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卡爾·薩根獎的中國科學家。
鄭永春《飛越冥王星》封面
鄭永春建議,中青年科學家要成為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的中堅力量。中青年學者在年齡上貼近青少年受眾,比較容易溝通,而且正處於科研一線,親身經歷更加鮮活,更容易吸引未來一代投身科學事業。
今年暑假,中國科技館單日客流量屢創新高,成為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來北京的必游景點。鄭永春認為,這個數字同時表明,公眾和青少年對科技館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各省市地方的科技館如果都做好了,大家也就會分流開始來,不必都擠到中國科技館」。他建議,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應該儘快建設科技館,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校外科技課堂。
科普人才應被納入人才計劃
「與科技創新相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往往被當作一項』軟任務』,遠遠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此前接受《光明日報》專訪時表示,現行科研評價機制將科普排斥在外,科學家做科普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面對公民關切的問題,科學家有時會「失聲」,讓謠言鑽了空子,傳播泛濫。
對此,鄭永春建議在科技獎勵體系中設立國家科學普及獎。他指出,對國家長遠發展而言,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是科學發展的兩翼,不可偏廢。科學普及對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影響深遠,要從國家層面肯定科普工作的重要價值。另外,國家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應明確要求開展適度的科學傳播,並列入考核目標。
「在人才選拔方面,現在科研領域的人才計划過多,而且重複選拔,而科普領域卻沒有相關的人才計劃。」鄭永春認為,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計劃也要選擇科普領域的人才。科普人才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科學積累,還需要掌握媒體、傳播、表達、演示等各種科普方式,屬於典型的複合型人才,這種人才目前嚴重缺乏。
為實現《實施方案》設定的目標,相關改革必須快馬加鞭。上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透露,將落實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勵措施,把開展科普工作的成效作為與科技創新成果同樣重要的考核內容,使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成為科技工作者的本職所在和自覺行動,同時還要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面向全社會的科普服務效果進行評價。
劉雲山在活動現場也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對科普工作支持力度,推動形成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科協要當好科普工作的主力軍,科技、教育和媒體工作者、科普作家要積极參与科學普及,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貢獻力量。
(責編:陳孟、肖紅)
【袁嵐峰博士2016年9月19日接受了人民網記者曹昆的採訪,文章《解讀:中國應如何「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20日發表於人民網(解讀:中國應如何「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時政--人民網)。】
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微博@中科大胡不歸 ,知乎@袁嵐峰(袁嵐峰)。代表作《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微信號fyvoice
知乎專欄: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一點資訊】風雲之聲 www.yidianzixun.com
今日頭條:風雲之聲 – 頭條號(TouTiao.or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