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場好玩又有逼格的小會,真是不切實際
GWC, GMIC, UPA, ixDC, Top 100 Summit, Qcon, HDcon……這些縮寫Title可以一直寫下去,咱們行業真不缺大會小會,尤其在北京這地方。
早些年我還常常去湊湊熱鬧,上上講台,也聽聽大家在講些什麼好玩的,偶爾也撥點費用贊助。後來慢慢的發現,每年每年都一樣,倒是講話的人里老外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多。再後來,我就都不去了,再再後來,也沒什麼人請我了。看著外面煙花燦爛,自己雖然清凈,但總是覺得脫離了群眾錯過了什麼。
為什麼就會有那麼多那麼多開不完的會呢?行業要領袖,領袖要標榜自己,企業要宣傳,老闆要招商,CEO要引資,員工要培訓,培訓經費要花掉,設計師要認識偶像,市場運營要發名片,碼農要接受朝拜,HR要找人,產品經理要跳槽……大家各有目的,各取所需,當然,人人都要學習,最好是佔用上班時間去學習。
以前開會講排場,千人場不夠,然後大家爭先恐後把會都開到國家會議中心了。現在開會講乾貨,少吹牛少畫餅這點我當然認可,但你在你的公司你的項目里遇到的個別解決方案放在別人的公司別人的項目里是不是就真的同樣管用?乾貨誰都能講,有過工作經驗上線過產品的都能講,確實是最踏實最無爭議的。乾貨這個詞我聽著很刺耳,也許是因為有個干字。最純粹的乾貨就像授人以魚,你釣上來的海水魚扔到別人的淡水池塘里能瀟洒幾天?更別說把自己的魚送給別人放牧的草原了。
那些在國家會議中心辦會的也挺不容易的,雖然只要搞定了企業渠道,幾千塊一張門票賣得輕鬆,但現場和安保都得盡職盡責,不然很容易就有老頭老太進去蹭個會裝上幾大袋各種禮品回家,哄孫子、賣廢品、最後穿著雲計算的T恤拎著大數據環保袋去買菜。沒實力去國家會議中心的,就包個咖啡館,投影一支,不管顯示比例對不對也不管正的歪的,能噴就行。這年代,誰都學會了如何包裝自己彰顯自己,不管品味高低,總有受眾。
格調是個奢侈的東西,快餓死的人不會耗著流程去吃法式大餐,於是這就有了痛點。我明白這些大會小會主辦方演講嘉賓及參會者,我和很多大會的主辦方也一直是朋友,看著他們把生意越做越大,自然也是為他們感到高興。只是這樣的生意模式為什麼如今越看越彆扭?
這一年多以來,我一直在各個朋友的公司來來去去聊天扯淡,也和一些明星藝人還有行業領袖瞎聊,聽他們在幹什麼,以及我粗淺的建議是什麼。突然我想折騰個事情,反正都是扯淡,扯淡也得有個伴,為什麼不組織一場好玩的,嘉賓及會場都有格調的,小會,呢?
這個小會需要來的嘉賓都主動願意來分享,分享自己最想說的話題,即使和工作和賺錢升職無關;需要來參會的聽眾都是心甘情願跨越北京城也要趕來的,自己掏腰包不能報銷也要聽的;需要主辦方不賺錢,即使小虧一點也無妨的,但是一定要給上台的嘉賓出場費用,不能白蹭人家的好處和時間;場地一定要好,而不能是土豪,不要某某大酒店,最好是開闊的影院或者劇院(這個開支不能省);要能全部滅燈,讓嘉賓上台自帶明星光環,嘉賓的著裝形象我們事先要個性化;嘉賓上場後不吹噓自己,下場前不賣廣告,半小時內說完拜拜;背景PPT要足夠大,大到我們統一協調修飾過的圖文都經得起任何角度的欣賞和推敲(最好是IMAX影院)——為此我需要在會前一周和每個嘉賓逐一過一次講稿PPT以及當天打扮及溝通技巧。在幾個月前我計劃這些的時候,某度設計總監在某大會上以其拙劣的表現被群起攻之,如今我不想落井下石,但是可見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都是對台下聽眾的最基本負責任。
不直播,不直播,不直播。
受TED荼毒太深,所以我想來想去只取得出Talks這樣的名字,我希望這個小會能涵蓋各行各業只要是有意思的生活方式話題就行,TED太高深太專業,我們更希望和日常相關聯,和生活方式和消費升級相關聯。這個小會應該不會幫助到任何人去好好應付下周一的工作,也不能幫助到你考試考證或者賺錢,頂多讓你在同事面前吹吹牛逼說你又漲了見識,頂多讓你產生些莫名其妙的成就感。TED更側重演講,而我們更希望交流,台上的和台下的誰都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來。Talks不會有任何企業感興趣而把培訓費用投入進來買票,這樣也好,就不會有人被強迫著來了。而「一期一會」也正是我對於這個活動的態度,既然好不容易見著面,自然要誠摯交流和溝通,認真對待生命里的每一次遇見。
我想得很理想化,很烏托邦,很符合一個不上班到處遊山玩水的人的不切實際,於是我把第一期活動的公告發出去後,轉發捧場者眾,而報名者寥寥,我終於知道,和自己一樣吃飽了撐著的人,太少了。
當然還是有非常多的朋友支持,並且還有人要合夥要投資,一些公司比如寶馬和微軟也都表示將來可以贊助,一些知名人士也確定合適的時候會來出席Talks並且上台分享,但現在我開始反思這個計劃。沒有那麼多人關心埋頭幹活之外的事情,沒有那麼多人關心柴米油鹽之外的事情,知識面的橫向拓展,對於紮根在垂直領域內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浪費時間又產生不了眼前效益,還得花199買門票,不如看電影打遊戲睡覺來得輕鬆。而關心這些跨界思潮的人,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願意去探尋好玩和有趣的東西,而有趣的人卻太少。
或許這個世界還沒有那麼好,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已經有那麼多大大小小無趣又昂貴的行業會議,這門生意還永遠有新的入局者。
我把這期活動的主題規整了一下,側重於設計,這場來的四個嘉賓原本都是畫畫出身,但是後來的不同際遇然他們有了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個是全球隨聲聽收藏最多的人,一個是知乎最大專欄的作者,一個是獵豹小豹形象及周邊的創造者,一個是AR和VR領域內探索新世界的CEO。
離9月24日只有幾天了,我只有兩種選擇:
1是換小場地把活動先做起來,第一期把場地氣氛的逼格適當降一降,以及之後的活動每場計劃50人就足夠(原本訂在頤堤港CGV影城223人的最大間),但是我並不想把它做成生意。
2是關閉這個烏托邦,放棄這個理想,它還不適宜活在當今北京這片土壤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