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肝(灶心土)這樣的中藥材為什麼還在被使用?

伏龍肝,中藥名,本品為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得。

臨床應用

1、突然昏倒。用伏龍肝研末,一雞蛋大的分量沖水服,引起嘔吐。

2、中風口噤(口不能言,心神恍惚,手足不能隨意運動;或腹中痛滿,時而暈絕)。用伏龍肝五升,加水八升,攪清後取上層飲之。

3、神智狂亂,不能識人。用伏龍肝研末,水沖服一茶匙。一日服三次。

4、小兒夜啼不止。用伏龍肝二錢、硃砂一錢、麝香少量,共研為末,加蜜,做成綠豆大的丸子。每次服五丸,桃符湯送下。

5、舌頭變硬,不能轉動。用伏龍肝調牛蒡汁塗搽。

6、冷熱心痛。用伏龍肝末一茶匙,是熱痛則以熱水濕燙後服,是冷痛則用酒沖服。

7、反胃。用陳年的伏龍肝,研末,米湯送下。每次服三錢。

8、突然咳嗽不止。用伏龍肝一分,加豆豉七分,搗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四十丸。

9、吐血,心腹疼痛。用伏龍肝與多年煙壁土等分。每次取五錢,加兩碗開水煮,煮成一碗時,等澄清,飲上層清水,空心服。另吃些白粥補身體。

10、婦女血漏,淋漓不止。用伏龍肝半兩,阿膠、炒蠶沙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次服兩三錢,酒送下,直到病痊癒為止。

11、婦女赤白帶,日久黃瘁。用伏龍肝、棕櫚灰、屋樑上塵,等分,各炒到煙盡,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各少許。每服三錢,濕酒或淡醋湯送下。患赤白帶有一年之久者,照此法治療,半月可愈。

12、產後血氣攻心,惡物不下。用伏龍肝研末和酒服,每服二錢,瀉出惡物即愈。

13、子死腹中,母氣欲絕。用伏龍肝末三錢,水調服。

14、橫生逆產。用伏龍肝末,酒調服,每服一錢。同時,用灶土搽母臍。

15、胞衣不下。用伏龍肝,加醋調成小團,塞入產婦臍中。內服甘草湯三四合。

16、食物中毒。用伏龍肝末,如雞蛋大小,水沖服,吐出便愈。

17、冷氣入腹,腫滿難當,以及男子陰部突然腫痛等。用伏龍肝調雞蛋白塗搽。

18、耳內流膿。用棉花裹伏龍肝末塞耳內,一天換三次。

19、小兒臍瘡。用伏龍肝末敷上。

20、小兒丹毒。用陳年伏龍肝末和屋漏水(亦可用新汲水、雞蛋白或油)調敷。葯干即換。

21、小兒熱癤。用伏龍肝末、生椒末等分,和醋調敷。

22、臁瘡久爛。用陳年伏龍肝末、黃、黃丹、赤石脂、輕粉等分,調清油,敷布上,貼患處。如發癢,須忍住,數日可愈。

23、一切癰腫。用伏龍肝加蒜搗粒成泥(加雞蛋黃亦可)貼患處。幹了就換。


這個產量好少,已經不用了.


我不知道題主那一大堆療效是哪黏貼來的

但是灶心土治療消化道疾病 如 腹瀉 消化道出血 嘔吐 等癥狀的療效是明確的

如果你搞不清原理可以參考 蒙脫石散--就是蒙脫石的粉末 現在在西醫臨床上應用很廣泛 ,他們原理基本一致, 都屬於物理性吸附於粘膜表面 ,止瀉 止粘膜出血血類的藥物, 幾乎沒有毒副作用 ,除了可能便秘

伏龍肝,中藥名。科屬於鋁化合物類,本品為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得。

止嘔作用:該品內服後對胃腸的末梢神經有鎮靜、麻醉作用,能減少對胃腸粘膜的刺激,而達止嘔作用。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g/kg,每天兩次,共4次後,對於靜脈注射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主要為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並無明顯改變。對阿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無效。2.收斂止血:該品外用撒布瘡面能使血管收縮,分泌物減少,具收斂止血作用。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g/kg,每日2次,連服2天,對靜注洋地黃酊所致嘔吐可使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的潛伏期無改變。對去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則無效。


小兒夜啼不止。用伏龍肝二錢、硃砂一錢。。。

看到這裡我表示震驚了。。。。小兒用硃砂。。。


沒用過土,但用過鍋底灰,也就是百草霜。

家裡老人去年剛剛用過,因為已經80多歲了,出現便血癥狀,很痛苦。醫院反覆檢查確認是痔瘡還是腸癌的期間,沒採取任何有效措施止血,為了止血,相熟的中醫大夫讓用煮雞蛋沾著鍋底灰吃,吃了幾次就沒再便血了。

再後來,比較幸運,確診不是腸的問題。

不過鍋底灰現在很難搞到了,必須去燒柴草的農村才可以。


伏龍肝(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六冊藥典未收載品種)

我在2010版藥典中也沒找到收錄,表明沒在使用。

9月份正好是CFDA的安全用藥月。有疑問可以微博關注他們或者電話諮詢。

如果發現有人聲明這味葯。請撥打12331,葯監投訴電話。


又沒人逼你用。。。

留下藥方有錯嗎?


現在農村還有多少用灶的,找的找么。


如果你不能接受,可以選擇不使用。灶心土現在很難找,難以普及。功效的話,我沒試過,所以不做闡述了。


不要只對答案考究,提問題也要負責任,在沒在使用你都不查一下嗎?


現在想找灶也不容易啊


整個淘寶也只有幾家在賣。突然覺得中醫的博大精深,呃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中醫 | 中藥 | 中藥材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