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慧能經受的三道考題
《壇經》里,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但關鍵往往埋在細節里。許多人複述六祖的故事,都不能點到關鍵細節。如果不懂細節,只知道梗概,那就和小報野刊上的故事沒有太大區別。尤其是在讀佛教故事時,因為包含了久遠的傳說,更需要釐清哪些是方便說,哪些是對治說,哪些是如實說。
今天只聊一個細節。就是五祖為什麼傳法給慧能。慧能在見五祖第一面的時候,五祖就知道他是法器。就好比一把寶刀放到手裡,刃上寒光一閃,就知道是好刀。但五祖並沒教他什麼,而是讓他到槽廠幹活去。
槽廠有不同的工作,五祖也沒具體安排。慧能去了,有個行者,吩咐他劈柴、舂米,幹了八個月。
這八個月,究竟起到什麼作用,《壇經》里沒明說。明說的是,八個月後,有一天,五祖看見慧能,悄悄對他說,我發現你是塊好苗子,但我怕惡人害你,所以一直沒跟你說話。
其實,這個明面上的說法是假的。這是一次測試。
日常中,有許多明面上的假話。但那些假話不是妄語,因為雙方都能透過假話,了解背後的意思。比方說,有人出門,在朋友家門口碰見朋友,站著聊了半天,眼看到晌午了,朋友說,中午別走了,到屋裡吃點。這句話,意思往往是:你走吧,我得回家做飯去了。對方如果懂,就會說:不了,回頭再去你家串門。
再如,去某處出差,因為工作關係,需要見一些人,吃飯喝酒,他們會說,等你下次再來,我陪你到哪哪兒玩,你嘴上說好好,心裡想,下次才不來呢,就算來也不會找你們。他們也有數,心想,你下次可別來了,來了我們還得招待。但嘴上大家都會說下次怎樣怎樣。談下次不代表真的有下次,是為了當下氣氛更和諧。
五祖對慧能說,我八個月不跟你說話,是怕人害你。這不是真的,慧能也知道不是真的。但要聽不懂他們的機鋒,就會以為是真的。
為什麼不說真的?因為真的一旦說出來,就變成了假的,效果打了折扣。佛教常講「借假修真」,修真,得從假入手。真沒有可以入手的地方,能從真入,就不用修了。
劈柴舂米八個月,是多餘的還是必須的呢?必須的。這八個月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呢?是把慧能以前的習氣磨掉,磨得盡量乾淨一點,才好授法。
這就好比拿一隻丟在陽台上很久的杯子,想用它盛水喝,得先好好清洗清洗。直接把水倒杯子里,水就髒了,不能喝了。慧能是個好杯子,但剛從陽台上拿來,還要清洗清洗。這八個月,一句話都不跟他說,就是要磨磨他的心,把雜質排除掉。
這種做法,儒家也用。尹焞拜程頤為師,程頤好幾個月,什麼都不教,半年後,才把《大學》、《西銘》拿給他看。前些年,在武當山的道觀里,也有弟子幹了很多年,師父才拿出《周易》給他們看。今天可能不太一樣,畢竟有移動互聯網了。
慧能八個月的實習期,真實目的在這兒,但這一層不能說破。不能告訴你,這八個月是實習期,是考驗你、磨鍊你的,那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了。
禪門經常用這種做法。比如清末民初的廣欽老和尚,平常會暗中觀察哪個弟子念佛拜佛最認真,觀察一段時間後,會在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突然找出最用功的弟子,當眾臭罵一頓,故意說些令其委屈的話,如果弟子覺得委屈了,不高興了,老和尚就搖搖頭,笑著說:我還以為你多用功呢,講你幾句就受不了,唉,功夫還早著呢!
如果慧能聽了五祖說是怕人害他,馬上答到:師父,你放心吧,我不怕被人害,我為了法願意捨棄性命,你趕快傳法給我吧。——那就完了,就得再等十個月。
慧能怎麼說的呢?慧能說:「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老師,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慧能不說老師的意思究竟是什麼,他不說破:老師,我知道你是在考驗我。那就是自作聰明,一場敗闕。
禪宗機鋒往往如此:我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正因為彼此都很清楚,交流沒有任何障礙。但不能有這種「你別以為我不知道」、「我沒有以為你不知道」的意思。
但凡有這意思,就表示你內心是游移不定的,存有疑慮的。如果慧能說,「老師,我知道你八個月不跟我說話是在磨磨我的習氣」,那就壞了。——那種反應的真實涵義是:「老師,你別以為我不知道你什麼意思。」 其實,老師沒有以為你不知道老師是什麼意思,你硬要證明你知道老師的意思,反而代表你對老師的懷疑和誤解。
所以,慧能順著老師的話說,我不敢走到堂前,我不要讓人家知道。——其實,是老師八個月不搭理你,但你要講,老師,是我這八個月沒有給你搭理我的機會,我沒有主動請教,都怪我。
對悟道、成佛來說,老師的作用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但對於沒有悟道、沒有成佛的弟子,老師有沒有責任?老師沒有任何責任。弟子要先抱有這樣的心態,才符合傳法的標準。
五祖什麼沒說,就走了。走之後也沒再搭理慧能。看起來好像是慧能說錯了,其實恰恰是慧能說對了。
要說理論考試,慧能剛到黃梅,見五祖弘忍的時候,已經完全一百分過關了。但那個只相當於科目一。最關鍵的,是後面的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
讓慧能幹八個月活,這活還不是五祖親自安排的,只是隨便一個槽廠行者安排的,這算科目二。
八個月後,五祖見慧能,說我沒理你是怕人害你,這是科目三。但凡你還有一點驕慢心,覺得自己牛,在八個月的平淡乏味的苦力之後,一定會抓住機會。你一去抓機會表現自己,你就掛了。
最後,當你給出一個妥帖的應對,師父一句話不說,走了,之後也不找你,這是科目四。如果你對自己有任何懷疑,在這個時候都會被放大,你會想:是不是我回答錯了?師父為什麼扭頭就走?那你又掛了。
慧能在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偈子前,早就過了科目四。雖然過了,師父也沒教他什麼。雖然師父沒教他什麼,他也不著急。慧能的根器之利,就從這裡見出來了。什麼叫利根?利根首先表現在不求頓悟上,成天想著頓悟,就是鈍根的典型表現。對利根的人來講,是沒有根機利鈍的二元對立成見的。
常人總以為,慧能的利根只是體現在初見五祖時說的「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以及後來五祖擊碓三下,慧能會意,三鼓入室。實際上,這兩處反而是最沒有意義的地方。前者是葛藤,容易模仿和偽裝,佛性既無南北,根機哪有利鈍、悟道哪有遲緩呢?後者是機靈,而機靈往往成為修行的障礙。倒是中間常被人忽略的三個細節,是真正要緊的勘驗手眼處。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推薦閱讀: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