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年有 10 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上周有人提問時,說到「美國每年超過 10 萬人死於藥品不良反應」。底下許多人不信,其實我的另一個回答(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致命卻易被忽視的安全隱患?),早就引用過這個數字。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在它的專題頁面《可預防的藥物不良反應:聚焦藥物間相互作用》,專門引用 Lzarou J. 等人 1998 年的 文章,估計美國每年可能有超過 10 萬住院患者死於藥物不良反應,當時排到全美死因第 4 位。

我們服用藥物時,除了治療、預防等作用外,還常常引起一些我們不期望發生的副作用,或稱為「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藥物不良反應有輕有重,因人而異,結局大致包括:

  • 患者因恐懼不良反應,自行減葯、停葯,自身疾病惡化;
  • 患者受不良反應影響,就醫體驗、生活質量下降;
  • 患者為治療不良反應,承擔額外醫療費用,使用其它藥物;
  • 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甚至直接導致患者殘疾、死亡。

藥物不良反應給患者的生理、心理、經濟造成沉重負擔,與藥物的初衷可謂背道而馳。那麼,這樣的藥物還能不能信任呢?

醫學技術目前的局限,使我們仍然無法保證現有藥物完全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為此,一門嶄新的學科——藥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藥物警戒致力研究藥物的安全性問題,內容涉及識別、評價、理解藥物不良反應,並最終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藥物警戒工作貫穿於藥品從實驗室誕生到臨床試驗,到上市銷售,再到退市的每個環節,同時涵蓋劣質藥物或假藥帶來的危害,儘力消除藥物不良反應造成的負面影響,使患者能夠放心用藥。

所有正規的製藥企業都設有專門的藥物警戒部門,負責監測、分析自己的產品;而所有的藥物監管機構同樣設有專門的藥物警戒部門,獨立監測、分析市場內產品,並負責監督企業的藥物警戒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然而,這並不代表藥物警戒工作只能由專業人士進行。既然患者是藥物不良反應的最主要受害者,為了保障自身的用藥安全,我們又有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呢?

  1. 避免不必要用藥;
  2. 使用非處方葯(over-the-counter, OTC)時,事先閱讀產品說明,嚴格遵守說明用藥;
  3. 使用處方葯時,必須遵照有資質醫師的處方及醫囑;
  4. 用藥期間或之後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異常,或原有不適、異常加重,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葯,應立即向主診醫師報告問題;
  5. 牢記自己的過敏史、藥物不良反應史、平時使用的藥物、保健品、中(成)藥名稱,與醫師討論病情、用藥情況時應詳細告知;
  6. 切記:中(成)葯並非絕對安全(參見《迷信中藥,當心「吃藥」》)。

最後,獻上一曲《藥物警戒之歌》。原歌名為《Take & Tell》,是世界衛生組織烏普薩拉(藥物)監測中心(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為鼓勵患者積極報告藥物不良反應而作,中文版由中國藥物警戒工作者自發組成的「藥物警戒之家」(微信公眾號:pvinchina)翻譯支持。

對於普通患者,恰如歌中所唱:「這就是藥物警戒,你的報告很重要!

末次更新:2016 年 9 月 13 日


推薦閱讀:

視力的清晰程度對人的性格或者行為有些什麼影響?
箍牙真的會改變臉型嗎,而且是什麼時候箍牙最適合呢?
胸痛檢查,醫生對我說這個查不出原因的,痛的真的受不了嘛吃點止痛藥,這是真的嗎?

TAG:药物安全 | 药物副作用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