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殺手:童年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8月26日,曾經在網上轟動一時的白銀連環殺人案告破。在警方發布的照片中,犯罪嫌疑人高承勇顯得老實木訥。而記者採訪其鄉人時,鄉鄰們也稱高承勇「年幼喪母,老實內向,實在無法將平時的他與連環殺人犯聯繫起來。」

這讓我想起了1982年發生在香港的著名「雨夜屠夫案」,該案件被媒體列為「香港十大奇案」之首。

1982年2月3日凌晨4點,舞女陳鳳蘭乘坐一輛計程車回家。在車上,年輕的司機與她攀談起來,一番寒暄後,二人相談甚歡,陳鳳蘭遂放棄了即刻回家的打算,由司機載著到觀塘等處兜風。

陳鳳蘭萬萬沒有想到,出租司機會在一處偏僻的地方停車,用車內的廢舊電線將她勒死。

殺死陳鳳蘭以後,這位叫林過雲的年輕司機將屍體帶回家中,奸屍,並用攝像機記錄下來。又用死者錢包中的錢買回一個電鋸,把屍體鋸成八塊,拿報紙包好,裝於袋中,投入城外河內。

警方對這起案件線索全無頭緒。香港生活節奏極快,這起案件被街談巷議一番,很快湮滅了。

此案過去四個月之後,林過雲再次伸出了罪惡之手。1982年5月29日凌晨5點多,三十一歲的陳雲潔下班遇到大雨,只好招的士回家。陳雲潔上林過雲車以後,車行到海底隧道,四處漆黑一片,林過雲見周圍無人,借口汽車出了故障,需要查看下了車。然後走到後車門,抽出身上所藏的匕首,威脅林雲潔,取出手銬讓她戴上。

陳雲潔以為對方只是要劫財,結果戴上手銬後,就此被林過雲勒死。

林過雲將屍體帶回家中,脫下屍體身上的衣服,拍照,錄像。然後奸屍,將各器官切割下來,拍照,製成標本,泡於防腐液中。其餘部分依舊丟棄河中。

此後的兩個月中,他又陸續殺了兩名女子,用同樣方法肢解器官,拍照,錄像。

香港警方對這四起案件一籌莫展,他們雖然發現這些案件的關聯——懷疑為同一殺人犯所為。但是卻一直沒有找到兇手的任何蹤跡。

這時,市井中人心惶惶,議論紛紛,許多女性不敢夜間外出,警方面臨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就在警方百般焦灼之際,香港一家影像館的店員代顧客沖印照片時,無意間發現其中一些照片疑似被肢解的人體,偷偷報了案。警察依據這一線索,終於成功抓獲林過雲。

警方後來的調查發現,林過雲的童年過的並不幸福:父母在其童年離異,他自幼跟隨父親一起生活;林父對待子女極其嚴厲,動輒拳打腳踢。成年後,林過雲性格內向孤僻,極其冷靜,與家人關係淡漠。

在白銀連環殺人案高承勇身上,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特點:童年母愛缺失,成年後個性孤僻、冷靜,與家人極少交流。

童年,究竟與連環殺手的犯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這個問題其實早被學者關注。犯罪心理學研究者在調查了大量連環殺手的案例後發現:連環殺手們的童年都經歷過不同程度母愛的缺失。他們有的遭遇母親離世,有的與母親長期分離;或母親有精神問題;或遭遇母親長期虐待。

這種母愛的缺失,讓他們成年後不懂得怎樣去愛其他人,建立良性的親密關係。當他們面對焦慮,壓力時,不是選擇尋求親密關係紓解壓力,反而容易受到某種偶然事件刺激,採取極端殘暴的違法方式宣洩,因為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封閉、庸常的人生,博得其他人關注。

在高承勇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明顯特點:高承勇和兩個兒子極少交流;第一次殺人是由於生活窘迫,妻子懷孕,出去盜竊被撞見;在某次作案後,高承勇繪聲繪色向鄉鄰講起白銀髮生的殺人案。

與普通內向者不同的是:普通內向者將兩性關係或其他人際關係看成是平等的,在這些連環殺人犯心中,由於長期的失意,遭遇不平等,他們會將人與人之間看成是暴力的,欺凌與被欺凌的關係,而這正是他們走向極端悲劇的重要推手。

心理學認為,六歲前的經歷基本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其實不僅這些喪心病狂的殺手人生悲劇由童年造就,我們普通人畢生又何曾逾越過童年的高牆呢?

沒有辦法,只好如魯迅先生所說:「自己肩扛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到開闊光明的地方去,從此幸福度日,合理的做人。」——為孩子營造一段健康良性的童年親密關係,讓他們學會什麼是愛,如何更好的去愛其他人,才可讓童年不成為他們人生中揮之不去的夢魘,進而去構建更美好光明的未來。

——————————

首發於個人公眾號:熊群

歡迎關注,謝謝


推薦閱讀:

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
怎樣消除恐飛心理?
好勝心強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是件好事還是壞事?
因「優秀」屢遭嫉妒者,該謙卑,還是該保持自我?
為什麼要讀書和旅行?

TAG:犯罪 | 心理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