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開始時,德、俄共同進攻波蘭,為何英法只對德宣戰,而不對蘇聯宣戰?
以下內容 選自《1939年蘇聯出兵波蘭前後英國的反應》(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 梁占軍
1939年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這是繼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後介入波蘭問題的第三方勢力。歐洲的戰爭形勢陡然複雜起來。世界輿論對於蘇聯的行動普遍採取譴責的態度:9月18日倫敦《泰晤士報》發表題為「斯大林動手了」的評論文章,指斥蘇聯的行為是「德國動手行兇而俄國來分贓!」同日美國的《紐約時報》也將蘇聯描繪成「德國獅子身邊的鬣狗角色」;法國的《費加羅報》則發表文章提出了應否對蘇宣戰的問題。甚至德的盟友義大利和日本的報紙也承認蘇聯的行動「打消了不幸的波蘭殘存的最後希望」、是「對德國在德波衝突中的幫助」等等。事實上,正如德國報刊指出的,蘇聯的行動正是依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彼此完全諒解的條件下進行的。
遭到滅頂之災的波蘭政府自9月17日起便一再向英國呼籲,希望盟國承擔義務對蘇宣戰。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對於波蘭安全負有條約義務的英國政府在蘇聯出兵波蘭的問題上態度非常謹慎,官方的反應僅僅局限於9月19日發表的一份措詞考究的聲明。宣布「根據蘇聯政府提出的理由不能認為蘇聯的進攻是『有理的』,這些事件的全部含義尚不明確。」「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能絲毫改變政府的決心,在全國的全力支持下去履行對波蘭的義務,全力以赴進行戰爭,直至達到目的為止。」
1939年7月18日,英國政府在一份有關波蘭利益在對德國戰略中總體地位的備忘錄中強調:「作為一個總的要點,我們要強調的是:波蘭的命運將取決於戰爭的總結局,而戰爭的總結局本身又取決於我們徹底打敗德國的能力,而不是我們能否在開戰之初減輕波蘭所受的壓力。這一點必須成為我們採取行動時所要考慮的頭等要事。」由此可見,波蘭在英國對德戰略中的地位充其量是一張擋箭牌,它的價值僅僅在於當英法與德國發生衝突時可以構成一條東部戰線,以便牽制德國部分軍事力量,為英法備戰贏得時間。事實上英國在制定對德戰略的過程中所關心的也正是一旦與德國作戰,波蘭能牽制德國多少個師,能夠堅持多長時間等等,根本沒有考慮如何在開戰之初保衛波蘭的安全與生存。因此,英法在德國入侵波蘭後宣而不戰的表現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英國在憂慮之中又看到了爭取蘇聯合作、重建東方戰線的希望。因為蘇德在波蘭領土上的直接對峙增加了雙方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對英國分化蘇德是有利的。英國軍方早在9月17日向內閣遞交形勢報告中便指出了這一點,強調蘇德間緩衝國的消失增加了二者離析的機會,因而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不用驚慌。 英國下院議員羅伯特·布思比強調在處理該問題上要拋開道義先考慮國家利益,主張諒解蘇聯,因為在英國需要一切可能的援助時譴責蘇聯將有損英國的利益。 英國駐蘇大使西茲也主張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應採取慎重態度。他強調贏得蘇聯的合作將不僅可以增加對德國作戰的實力、保護英國的利益,而且對波蘭也會有所幫助,故與蘇聯保持全面關係並利用任何可能使蘇德疏遠的機會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9月25日提交的一份備忘錄中明確地指出了蘇聯出兵波蘭對於建立一條新的東部戰線的意義,他解釋道:「他們(指蘇聯)現在已和德國在邊界相對峙,而德國要想不防守這個東部戰線是決不可能的。它必須留駐一支龐大的德國軍隊加以防守。……因此一個東部戰線是可能存在的。……就現在所能作出的判斷來說,俄國的行動所產生的反應,……是有利的。」「我們現在實行的政策,就是要鼓勵建立這條戰線,增強這條戰線。」「這種政策是絕對正確的,這種政策意味著要同俄國重新建立關係。」 10月1日,丘吉爾在廣播講話中對蘇聯在波蘭的行動表示諒解。他說:「我們本來可以希望俄國軍隊以波蘭的友邦和盟國的地位、而不是以侵略者的身份,駐守它們現在的陣線,但俄國軍隊所以要駐守在這個陣線上顯然是為了本國安全的需要,以防禦納粹的威脅。無論如何,這裡有了一道防線,而且令納粹德國不敢進攻的一道東部戰線已經建立起來了……」。 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表示他在蘇聯出兵波蘭後對形勢的分析,看法與丘吉爾「完全相同」。
9月18日,波蘭政府正式遞交照會敦促英國履行互助協定,並聲明「波蘭政府保留請求其盟國立即履行條約產生的義務的權利。」 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則予以明確的拒絕,他表示任何企圖將條約解釋為適用於蘇聯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並指出:「我們有自由作出自己的決定並且有決定是否對蘇宣戰的自由。」 在同日內閣討論蘇聯出兵波蘭問題的會議上,哈利法克斯又重申上述觀點,強調對蘇政策應慎重。最後,內閣決定將英國的行動限制在發布一份聲明。
1939年10月19日和26日,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巴特勒與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先後就英國對蘇政策回答下議院和上議院的質詢時又重複了同一條理由,即在英波互助協定簽字時,「波蘭政府和英國陛下政府都理解到,協定應只適用於遭到德國侵略的情況。」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又強調蘇聯出兵波蘭的益處,並且抓住蘇德新邊界線大體依照寇松線這一點大作文章以平息國內的反蘇情緒,為英國的諒解政策辯護。10月26日,哈利法克斯在上議院演講中表示:「人們必須正視德國與蘇聯在波蘭行動的不同,而且蘇聯新的西部邊界是符合寇松線的。」 他強調在如何判斷俄國人佔領波蘭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德國人首開不宣而戰侵入波蘭的先例,否則俄國人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第二,蘇聯政府的行動,是要把俄國邊界推向實際上就是凡爾賽會議時……寇松勛爵所建議的邊界。」 同時在國內大造輿論為蘇聯的行動辯護。保守黨的報紙《每日快報》表示,「蘇聯的行動不會給盟國的事業帶來損害。」《每日郵報》認為「蘇聯行動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原來的俄國人不落入德國統治之下」;《每日電訊》則強調「無論未來如何發展,……一支強大的俄國軍隊出現在希特勒的東部邊界,將使他的一大部分軍隊在西進時被牽制住」, 等等。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更明確地表示:「俄國軍隊佔領的不是波蘭的領土,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用武力掠奪的領土……如果把俄國的推進同德國的推進相提並論,這就是罪惡的喪失理智的舉動。」
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以後,英國急於改善與蘇聯的關係,防止蘇德進一步接近。英國外交部認為加強貿易關係可以作為改善英蘇關係的突破口。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阻撓蘇德的合作、為英蘇加強政治聯繫奠定基礎,而且可以滿足英國戰時的物資需要。如當時英國亟需蘇聯的原木以滿足國內戰時生產、特別是飛機生產的需要,而這種需要由於英蘇貿易關係的僵局而更加迫切。因此,9月18日英內閣開會討論與蘇聯貿易問題。會議一致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應盡一切可能來滿足1936年7月英蘇貿易協定的要求。除英國戰時工業所最必需的機器外,其它蘇聯所需要的橡膠、錫、銅、機床等均不應在限制之列。 並且由外交部發起組織了一個由倫敦商會、英國工業聯盟及倫敦穀物交易所的代表所組成的英俄貿易顧問委員會,以促進英蘇貿易關係的發展。
總之,二戰初期,英國在總體上對蘇聯採取了一種謹慎的和解態度。當時英國總體戰略的首要目標是戰勝德國,波蘭的利益始終處於次要地位,因而,在蘇聯出兵波蘭問題上,英國從戰勝德國優先的戰略基點出發,暫時容忍了波蘭滅亡的現實,對蘇聯的行動採取了剋制的諒解政策,並且進一步通過貿易談判的方式,致力於英蘇關係的改善。其目的在於改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不利的國際形勢,利用矛盾防止蘇德進一步接近。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1939年11月1日向自治領事務大臣艾登解釋了英國採取上述決策的動機,談話中並未隱諱對蘇聯的潛在威脅的擔憂,他說:「(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布爾什維主義在西歐擴散的危險。時間將會表明要麼是希特勒可以左右這個運動,要麼是這個運動導致他的滅亡。這確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危險,而且我們必須下決心來應付這個危險:要麼疏遠俄國、要麼甚至對她開戰。然而,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勢必會將俄國進一步推入德國的懷抱。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是先集中對付德國的威脅,而這也正是英國政府已決定採納了的。這就我們應該儘力避免與俄國的公開交惡……。」軸心國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把姓社和姓資的都招惹了
英法兩國分開說:
1.法國對波蘭的軍事保證是建立在小協約國基礎上的,這是針對德國而非蘇聯的。到了39年9月的情況是小協約國已然只剩法波兩家,在此情況下法國有對德國的軍事需求但沒有對蘇聯的,相反蘇聯和法國之間也有重構法俄聯盟的磋商(雖然並沒有成功)。波蘭崩潰之迅速讓法國的戰略意圖破產,在未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西線處於德國心虛,法國腎虛的「靜坐戰」。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基於防守反擊的作戰方針認為不對蘇聯宣戰可以給予德國在東線的壓力,使德國陷入一戰兩線作戰的困局。總結下來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
另外說一下,由於波蘭和蘇聯、捷克都有嚴重的領土糾紛,畢竟是平獨鎮露復我大玻璃橫跨兩海號稱歐陸第二世界第六之無敵善戰打遍東南西北橫掃五國無敵手。
法國是分別簽了法-捷-蘇條約、法-波條約。在捷克被出賣以後,蘇聯和法國重構法俄聯盟的磋商也破產了。2.英國的態度其實很好理解,大陸均勢。雖然我們日後稱為:綏靖政策。其實最初英國一貫不支持波蘭的,因為加強波蘭就是加強歐陸上法-波的小協約國聯盟。
在波蘭東部國界,英國提出了寇松線作為蘇波兩國分界線,蘇波兩國最初基於此來劃分國界不過後來打了蘇波戰爭以後就然並卵了。在波蘭西部國界,英國也不支持波蘭取得加里西亞地區。勞合喬治還說了個名言:「就像給猴子一塊懷錶。」哎,波蘭銀也是好無奈的
德國人來了,我們會失去領土;俄國人來了,我們會失去靈魂。英法對蘇聯宣戰 然後出現柏林—莫斯科軸心嗎英法傻逼啊
當年蘇聯天天要求和英法波蘭達成軍事聯盟,希望抑制德國。結果波蘭表示,就是亡國了,也不允許蘇聯進隊開進波蘭抗擊德軍。結果蘇聯無奈之下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於是波蘭和法國就悲劇了。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啊!
所以你的意思是二戰軸心國變成蘇德日,同盟國英美會比較好玩咯?
這就不是歷史問題了 而是政治問題 素德互不侵犯 就說明兩個人尿不到一個壺裡 英法德國都打不過 再宣戰蘇聯 這是逼著德國-蘇聯-日本聯盟 形成真正的軸心國啊 況且 英法又不是慈禧
英法對德宣戰已經犯二, 再對蘇聯宣戰?
印象中BBC紀錄片The World At War有提到,蘇聯進攻芬蘭後丘吉爾準備向蘇聯宣戰,但還沒做好準備的時候德國開始進攻丹麥挪威和法國,導致此事擱置,事後英國人回憶說幸虧沒有和蘇聯打起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蘇聯是在德國對波蘭宣戰之後為了保護波蘭人民才進入波蘭的
推薦閱讀:
※越軍在十年中越戰爭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二戰前夕波蘭為什麼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如何在戰爭中分清敵軍友軍?
※想用導彈炸三峽?事情遠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