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20]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的發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五)
圖一 雙墩遺址發掘區航拍全貌
ntn 我們首先對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和初步勘探,鑽探表明雙墩遺址三面環水,一面向陸,遺址核心區現存面積約1萬餘平方米。文化堆積集中於遺址西南和東南兩n個方向,多個區域發現有陶片和螺殼分布。我們選擇遺址西區進行布方發掘,發掘面積約650平方米。發掘區②層下即暴露大面積的陶片和獸骨堆積層。③層為紅n褐色土堆積,在整個發掘區有廣泛分布,土質疏鬆,由於夾雜大量陶片和獸骨,表面分辨不出獨立的行為單元。東北和西南部的土色略有變化,因此劃分為③a和n③b兩個部分。③b部分陶片和獸骨相對稀疏,塊徑也相對要小。③a部分陶片塊徑大、分布密集。東北局部區域暴露④層,④層為淺灰褐色土,土質疏鬆,獸骨密n度大,主要有豬和鹿科動物的下頜骨和肢骨等。發掘區中南部暴露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陶片、螺殼和獸骨堆積,其中包含有密集分布的螺殼、河蚌,經現場鑒定以n中華圓田螺數量最多,還有三角帆蚌、楔蚌和麗蚌等,種屬複雜。ntt圖二 遺址陶片堆積情況
圖三 遺址第三層堆積的獸骨ntn 勘探表明,雙墩遺址核心區面積1萬餘平方米。遺址依託黃土崗地人工堆築而成,三面環水一面向陸。北、西、南三面為緩坡,東面略陡,東北局部遭取土破n壞,形成陡崖。夯土台位於遺址③層下,分為兩層。上層平面呈方形,西北部、東南部分別有一長方形通道。夯土為紅褐色土,結構緊密,夯層不明顯。夾雜有較多n的黃色、灰色土粒,少量的炭屑、紅燒土粒及砂土粒。鑽探到的夯土邊長約30—36米(周緣由寬3米左右的緩坡)。台基西北、東南各有一通道,西北通道東西n鑽探到長約4m,寬約3.5m,西部被擾亂或破壞。東南通道鑽探到南北長約9米,寬約3.5米。台基頂部基本平整,距地表1.2—1.6米,台基厚度約n0.5米,面積900餘平方米。下層基本呈長方形,東西走向。台基存在分層,偏上層部分可能經過篩選加工,或經人為踩踏。偏下層較為純凈,夯層不明顯。鑽n探到的夯土長約70—76米,寬約45—5米(周邊緣約有3米左右的護坡),鑽探到的台基頂部面積大約為3000餘平方米。台基頂部平整,距地表1.7—n2.1米,台基總高度約1米左右。台基表面遺迹性狀還需下一步考古發掘揭示,台基的堆築究竟是人類居住還是舉行祭祀活動仍需發掘解決。
圖四 遺址第五層出土陶片及貝殼堆積ntn 1991—1992年遺址東南部發現傾斜狀堆積的凹溝遺迹,凹溝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片、獸骨殘骸,2014—2015年遺址西部的考古發掘也發現了類似n內容的堆積。目前來看,③層及其以下的陶片、獸骨堆積層均圍繞夯土台基分布,而鑽探發現台基頂部的堆積相當純凈。台基周邊當時地勢相當低洼,陶片和獸骨堆n積的鋪墊方向也來自於台基。
圖五 2015年雙墩遺址勘探出台基範圍分布情況推薦閱讀:
※[第0015期] 江蘇揚州城北三星村發現楊吳國李娀墓 墓誌記述「張顥弒君」印證史料
※[考古日報Vol.133]貴州考古發掘確認5座播州土司墓 總數增至1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