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人提問,中日茶道的特點與區別?

比方說習慣,方式什麼的,我個人認為日本茶道更像古茶道,求打醒……


我就先簡單地講講日本茶道跟中國的關係和歷史好了。操作什麼的也不太容易用文字表述,畢竟日本抹茶道跟現代中國茶道完全不是同一個東西。

首先,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兩種。(非唐代煎茶道)

抹茶道於南宋傳入日本,當時日本所學系南宋抹茶道一分支——僧院茶道。現在日本主流的侘寂茶道也由其變種而來。從千利休確定此道發展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而現今日本僧院茶道與侘寂茶道共存,並且更接近南宋時期的中國版本,更有甚者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南宋僧院茶道,例如京都建仁寺,這個寺廟是將茶道、茶樹種、制茶技術帶回日本的榮西和尚所建。

煎茶道於古代中日交流的最後一個時期——明代傳入日本,相當於泡茶道,但按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似乎也跟明代玩法關係不大了。具體細節尚未有研究,見諒。

然後是中國古茶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煎茶道(其實就是抹茶的早期玩法,更接近烹飪)、宋代抹茶道、明代泡茶道。由於斷代太久很難考證。從古代文人留下的作品中能體會到中國古茶道屬風雅之事,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說法,如陸遊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可見玩茶跟彈琴下棋繪畫寫書法對詩的是一樣的。也就是等同於藝術形式的存在,人們可以用茶來體現自己的世界觀。而日本茶道由僧院茶道發展而來,則更像是一種宗教的修禪方式,以固化的程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建立世界觀。也因此有人認為日本茶道拘泥條條框框過於注重形式化。

我覺得可以這樣說:日本是「以茶為本而尋道」,用茶來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是為茶道。中國古代則是「自尋其道而寄寓於茶」,世界觀取決於人本身,茶是表達方式,是為人道。

以上是我理解中的中日茶道哲學方面的區別。(以人為本,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該是中國這種比較屌)

(在我個人的理解中「道」就是人走過的路,也就是經歷,造就人對世界的認知。當然「茶道」中的這個「道」字按唐代的說法也可以解釋為道路,其實也就是玩茶的方法罷了,大可不必糾結於道義、道家之類的。事實上日語中的這個「道」字本身就有藝術、技藝之類的意思。所以日本的這個「茶道」可以等同於「茶藝」一詞來理解。)

以上中國古茶道均已失傳,但可參考日韓兩國,其中韓國的抹茶道比較接近唐宋結合版,泡茶道更接近明代版。

接下來是關於現代中國的「茶藝」……先來吐個槽

本來茶道一詞出現於唐代,什麼時候消失就不清楚了。只知道文革時期是不允許像古人一樣喝茶,不讓搞什麼茶文化,喝茶只能裝在印著毛像的搪瓷杯里喝,茶成了只有功能性的飲料。後來台灣人基於工夫茶(清代出現的泡茶道),學著日本人的樣加入了一些形式的內容。在1978年創造出了「茶藝」這個類似於服務員表演的產物。改革開放後,1988年台灣茶藝秀第一次出現在上海,自此台灣人開始帶動文革後窮怕了的大陸人玩起了茶藝,紫砂以及各種茶具就是這個時候被瘋狂地炒起來的。

其實「茶藝」作為茶葉沖泡方式並沒有什麼問題,到底叫茶道還是茶藝也並不重要。但正因為中國人的這個「以人為本」,雖然很屌,它的缺點卻也非常致命:在利益驅使下,很容易就會讓一個行業看上去不再那麼純凈。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開始「以茶示雅、以雅炫富」。但萬幸的是我們還是能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看到許多出淤泥而不染的茶人、茶農,匠人,在保持茶道原本的純凈空間。

那麼中日茶道的區別,其實也正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個民族的行事風格差異。

中國人思維靈活變通能力強,不按常規出牌。缺點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人們可能會變得……你懂的。

日本人保守而傳統,各行各業都有固化的程式,不太容易把人教壞。缺點相同,不太容易把人教得更好。(汗)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推薦閱讀:

什麼是「茶」?
沏茶需要水溫低的茶葉,比如綠茶,將水燒開後放涼到(比如)80度與直接燒到80度有沒有區別?
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還是被淘汰?
為什麼茶商一看有客人說起茶山(普洱茶)就知道他肯定是肥羊呢?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