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0015期] 江蘇揚州城北三星村發現楊吳國李娀墓 墓誌記述「張顥弒君」印證史料

2013年12月,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北考古發掘了一座小型磚室墓,墓葬規模較小,且早期盜擾嚴重,隨葬品較少,但是出土了「吳故隴西李氏墓志銘」。昨天,我市考古部門公布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墓主為楊吳時期的李娀,夫君為歷經楊吳、南唐的陶敬宣,《徐騎省集》卷十五的陶敬宣墓誌《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銘》(以下簡稱《陶公墓志銘》)為南唐徐鉉所撰。考古專家表示,通過對李娀墓誌及陶敬宣墓志銘的研究,可以復原陶敬宣、李娀夫婦的生平及其家族世系,豐富唐末五代尤其是楊吳、南唐的歷史內涵。

「吳故隴西李氏墓志銘」拓片

  城北發現小型磚室墓 墓誌考證為楊吳國時期李娀

  2013年12月,我市考古人員在城北鄉三星村西庄組境內發掘了一座小型磚室墓。該墓為磚結構單室墓,平面呈船形,墓葬規模較小,早年被盜墓賊光顧過,墓頂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考古人員清理出土了木俑、銅錢、銅鏡、鎏金銀釵、銀鑷子耳挖、銀盒、墓誌等總共18件遺物。

  考古人員表示,此墓磚築墓壁略弧,墓壁設置壁龕,此種做法可追溯到初唐揚州曹庄二號墓也就是蕭皇后墓,與揚州邗江蔡庄五代墓(尋陽長公主墓)類似(出土十二生肖俑亦基本相同);在結構上與揚州三星村夏庄楊吳錢匡道墓更是如出一轍,為唐末五代揚州乃至南方地區十分常見的墓葬形制。

  墓誌是揭開墓主人身份的重要證據,在該墓的棺材位置前發現的這一合墓誌,青石材質,由志蓋和志石兩部分,其中,志蓋長61厘米、寬62厘米、厚11.5厘米,盝頂長43.5厘米、寬42厘米,中心有方格界,篆書陰刻「吳故隴西李氏墓志銘」,四周由內向外分別陰刻八卦圖、十二生肖圖及星宿圖,四殺陰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志石長62厘米、寬61厘米、厚12厘米,正面楷書陰刻志文,側面陰刻牡丹紋。

  考古人員介紹,志保存狀態較好,文字清晰,經考證墓主為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國的李娀。

出土銀鑷子耳挖

出土文物

  墓誌記載其父經歷 鎮壓黃巢起義,葬於茱萸灣

  李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的家族什麼情況?考古人員介紹,據墓誌所載,墓主李娀,字惠容,生於唐天祐三年(906年),卒於楊吳大和六年(934年)八月,享年二十九歲,為李承嗣第三女,「幼遵師傅,長實貞庄」。

  根據墓誌內容並結合史料記載,考古人員稱,李娀以苦縣為其家族郡望所在,苦縣是老子的出生地,今河南省鹿邑縣。墓誌所述李娀家族世系從曾祖開始,曾祖思勍,祖仲方,父承嗣,母朱氏,兄匡祚、匡祐,弟匡禪。李娀「有子五人、女二人」。

  李娀墓誌詳細記載了其父李承嗣的人生經歷,可與《舊五代史》本傳及《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等文獻史料相互參照。根據這些史料,可知李承嗣為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唐咸通七年(866年),卒於楊吳天祐十七年(920年)七月,卒於楚州(今江蘇淮安),年五十五,傳葬於茱萸灣。

  李承嗣原為晉王李克用手下大將,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隨李克用入關中鎮壓黃巢起義,此後相繼在上源之難、陳許之戰、朱玫之亂、榆社之戰、洪洞之戰中建立功勛,歷任汾州司馬、榆次鎮將、嵐州刺史、洺州刺史等職,為李克用所倚重。乾寧四年(897年)兗州、鄆州相繼失守,朱瑄被殺,李承嗣與朱瑾、史儼投奔淮南楊行密,被任命為淮南行軍副使。同年九月,梁主朱全忠遣大將龐師古、葛從周攻淮南,李承嗣向楊行密獻策,與朱瑾一起取得清口大捷。自此一役,朱全忠再無能力南下攻打楊吳。這場戰役對楊吳此後保持相對安定的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承嗣歷經楊行密、楊渥、楊隆演三位君主,在唐庄宗柏鄉之捷後出任楚州刺史,墓誌里說其「到郡撫惸獨,遏豪強,草偃德風,民歌善政」。

  史載夫妻同葬江都府縣 李娀墓旁尚未發現陶敬宣墓

  李娀的夫君為歷經楊吳、南唐的陶敬宣,考古人員說,墓誌中記載李娀「笄年歸於陶公」,即楊吳武義二年(920年)嫁與陶敬宣。

  《陶公墓志銘》中記載「明年(951年)某月日,葬於江都府縣裡,與前夫人合袝焉。」前夫人應該就是李娀,可惜,考古人員目前在李娀墓附近尚未發現陶敬宣墓。

  《陶公墓志銘》記載了李娀夫君陶敬宣的家族世系,陶敬宣高祖陶復,唐右監門衛將軍;曾祖陶琳,建州錄事參軍;祖陶晟,青州博昌縣令;父陶雅,武昌軍節度使,贈太師,楚惠公;敬宣嗣子有泰州司倉參軍崇鼎及崇諒、崇倫等。據《陶公墓志銘》載,陶敬宣字文褒,生於唐光化二年(899年),卒於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春秋五十有二,賜謚曰「順」。陶敬宣的仕宦歷經楊吳、南唐兩朝。楊吳時起家太子校書,先後任府長史、都官郎中、大理少卿、江都少尹、判左右軍事,入南唐後任工部尚書、棣州刺史、海陵郡守。

  《陶公墓志銘》撰者徐鉉,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曾任楊吳校書郎等職。徐鉉父延休,與陶雅曾同仕楊吳。陸遊《南唐書》卷二「徐鍇傳」載:「吳(烈祖)取江西(906年),得延休,仕至光祿卿,江都少尹,卒。」陶敬宣與徐鉉亦曾同仕楊吳,《陶公墓志銘》曰:「鉉昔在朝行,實惟舊好。」

  考古人員表示,他們這次發現的李娀墓誌和《陶公墓志銘》詳細記載了陶敬宣之父楊吳重臣陶雅的仕宦情況,可與《九國志》本傳、《資治通鑒》等文獻資料相互參照。陶雅為楊行密大將,且與其同鄉,歷經楊行密、楊渥、楊隆演三代君主。景福二年(893年),陶雅出任歙州刺史,有惠政,寬厚得民,善於用兵,與墓誌記載相符。

  墓誌記載楊吳政權爭奪 陶李兩家支持徐溫得以保全

  據史料記載,唐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後,其長子楊渥繼立。天祐四年(907 年),權臣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天祐五年(908年),張顥與徐溫派人將楊渥殺死,隨即徐溫襲殺張顥,最終由張顥承擔了弒君之罪。

  考古人員表示,李娀墓誌中所言「迨武皇晏駕、烈宗紹立時,有臣逆弒主虐人。及齊王奮發大忠,誅平凶黨,參厥籌畫,公惟冠焉」,指的正是此事。李承嗣、陶雅在楊行密死後捲入楊吳與徐溫、張顥等人的權力鬥爭之中,李承嗣、陶雅轉向支持徐溫,在當時複雜的權力鬥爭中保全自我。李承嗣、陶雅作為楊行密的舊臣,仍然得到了徐溫的重用。陶敬宣在楊吳時期即得到徐溫養子徐知誥(即南唐烈祖李昪)的重用,奏請為判左右軍事,南唐立國後,烈祖李昪以陶敬宣為工部尚書。李娀墓誌與《陶公墓志銘》,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五代十國時期武人政治的特點,徐溫逐步剪除楊氏舊將勢力,為南唐取代楊吳鋪平了道路。

  考古專家認為,李娀墓誌的發現以及傳世的《陶公墓志銘》,為楊吳南唐時期李氏家族、陶氏家族世系的考察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了史籍記載的不足。(原文刊於《揚州晚報》2016年8月20日A6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33]貴州考古發掘確認5座播州土司墓 總數增至14座
[考古日報Vol.136]山東濟南葯山發現漢畫像石墓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