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喜

法喜是解脫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體驗。

如果走在解脫之路猶如開車的話,那法喜則是汽油,是動力,是行動力的源泉。

法喜是什麼?因為體會了自然法則而感受到喜悅。通俗來講,就是開心、快樂,不同之處是因為體驗了自然的法則,而不是世俗的感官享樂。

不管你通過什麼方法在修行,有沒有法喜升起,可以作為你是否走在路上的重要依據之一。當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每一份付出,相對應都會帶來收穫,而這份收穫就是喜悅之心。就如我們喜歡吃一種食物,一定是因為它美味,我們很享受它,於是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它,走在解脫之路也是如此,每一步付出都會帶來喜悅,而這份喜悅則是支持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法喜不同於世間的感官享樂。

舉個例子:你正在玩電腦遊戲,譬如LOL,或魔獸正在打副本,到了關鍵時候,你非常享受這個當下,突然你的伴侶要求你去洗碗,而你必須去,於是你心中升起了不耐煩,憤怒等等的情緒,你在洗碗的過程中非常的焦躁,恨不得以最快的時間刷掉所有的碗,又急又粗糙,而且非常的不耐煩,當不耐煩讓你很難受時,你開始抱怨,甚至吵架、罵人。

我們不否認,在感官享樂中,確實很舒服,很愜意,甚至開始亢奮,這份舒服可以讓我們緩解掉痛苦、身體的疲勞、甚或讓我們忘掉痛苦,可一旦這種行為被打斷,我們的心馬上就開始煩惱不安,煩悶,難受。

法喜是什麼?

當我們體會了自然的法則後,心中升起的喜悅而快樂。當抱持著這種快樂時,同時又被要求刷碗時,我們不會感覺到煩躁,或痛苦,當下我們會被喜悅所充盈,因為這份快樂,我們當下做任何事情都會保持著愉悅的心情和耐心。這就是法喜和世間享樂的不同之處,世間的感官享樂只局限於我們貪愛的事物上,同時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還會產生厭倦,厭倦升起後,我們會開始追求新的事物來滿足這份刺激,滿足貪愛。

七年之癢是什麼?原因就在於兩人的愛情建議於貪愛的基礎,追求「愛情」刺激,可當一切新鮮過去後,激情和貪愛就會被退卻,慢慢的淡漠,最後為了心中對所謂「愛情"的執著,開始發展新的戀情。

當我們被法喜所充盈時,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會充滿著愛意和耐心,不會被煩惱、不耐煩所干擾,同時滿滿的喜悅不僅會讓我們快樂,還會把快樂傳播給身邊的人。

法喜如何而來?

當心被凈化後,心的純凈就會顯現,法喜也會自然呈現。

凈化掉心的什麼?貪和嗔。

當貪愛和嗔恨去除的越多,法喜則越充盈。

去除貪愛和嗔恨的過程所需要做的,就是:觀。

而觀有四種程度,觀身、觀受、觀心,觀法。這四種程度,是次第深入的過程。如果我們僅僅是練習觀身念住,去除的過程會比較緩慢,去除的量也比較少,所以對於法喜的體驗會少很多。而觀受念住,則相當於把我們的心切開,讓裡面的痛苦煩惱流出來。就如葛印卡十日內觀,十天的內觀課程,會進行很深的開刀手術,讓內心的痛苦會流出來非常的多,所以課程結束後,所享受到的快樂也是無與倫比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參加完課程後,不斷的分享各種感悟,並努力推薦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去體驗看看吧,去嘗試一下吧。」這一切源自於他們深刻的體會了法的喜悅,而出於深刻的喜悅的愛意,他們希望他們的朋友也能體會到這份快樂。就如我品嘗到了世間最美味的食物,對於我的親人、朋友,我也會無私的分享給他們,去嘗嘗看吧。

法喜的體驗,一定是源自於實修實證,實際的體驗而來。而如果你的修行還停留在不斷的思辨、說教、讀文章,而從來不去親自去實證,把所學應用到生活中,那你永遠都不會體會到什麼是法喜。

佛陀時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佛陀:世尊,我發現經常來聽您開示的人中,有一部分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來看,他們已經完全的解脫了;而有一部分人,他們也因為您的開示,生活、言行、舉止也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比以前變的更好了;而還有一部分人,像我這樣,雖然每天都來聽您的開示,可是我們的生活一點都沒有改變。世尊,涅槃解脫是存在的,通往涅槃的路也是存在,可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解脫呢?

佛陀微微一笑,他一直都在教導弟子,要親自走上這條路,要親自去體驗,去實證,可還是有人不懂,他還能做什麼呢?他只能耐心的換個方式向這位弟子解釋。

佛陀問:居士,你是哪裡人?

答:我前些年才從王舍城搬到舍衛城。

問:你來到這裡後,就不在和那裡的親戚朋友聯繫了嗎?

答:不,世尊,我每年都要往返好幾趟呢。

問:那你一定很熟悉從王舍城到舍衛城的路了?

答:是的,世尊。

問:那有沒有人向你問路,如何往返王舍城和舍衛城呢?

答:有的,世尊。

問:那問路的每一個人都一定能到達王舍城嗎?

答:怎麼會呢世尊,如果他們只是問路,而不親自走上路,怎麼可能能到達王舍城呢?

佛陀微微一笑,說到:「年輕人,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的。來到這裡親近我的人,都知道我已經完全的解脫了,他們問我這條正道該怎麼走,我沒有任何的保留,非常清晰的向他們的解釋,可如果他們自己不親自走上這條路,又如何能夠解脫呢?」

法喜也是如此,僅僅是看文章,聽開示,並不能讓你深刻體會到自然的法則所帶來的快樂,而真正的想要體驗自然法則所帶來的喜悅,你必須親自的體驗,去實證,而不斷的聽聞、不斷的思辨,並不能讓你快樂,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佛遺教經:

我如良醫,治病說葯,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向善,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推薦閱讀:

佛教不是倡導眾生平等嗎?為什麼泰國、西藏這些地方的等級壓迫反而更嚴重?
植物為什麼不在六道輪迴中?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