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退位了,日本節假日會真的會增多?!

前段時間,日本現任天皇明仁天皇發表電視講話表意「生前退位」的消息在日本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轟動。這一舉動,可謂「前無來者」』: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還未曾有天皇在生前退位的先例。

日本天皇雖無參政實權,但作為國家象徵,與日本國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在日本的法定節假日中,有一個節日叫作「天皇誕生日」,就是為了慶祝在位天皇的生日而設立的。現任明仁天皇的生日是12月23日,這一天便作為天皇誕生日而被設定為法定節假日。如果明仁天皇退位,皇太子德仁親王繼位的話,不僅日本的年號會變,德仁親王的生日2月23日也會做為新的天皇誕生日而成為法定節假日。

不僅如此,最近還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

如果明仁天皇退位了,日本的法定節假日又會增加一天。

納尼?真的是這樣么?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這事還得慢慢捋一捋。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共歷經了4位天皇: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大正天皇(1879年8月31日)、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

一直到二戰前,天皇誕生日都被叫做「天長節(天長節」。明治天皇的生日是11月3日(舊曆9月22),也就是其在位時的天皇誕生日。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後,11月3日不再作為節假日,成為了一年365天中極為普通的一天。

但是,日本國民為了紀念明治天皇的豐功偉績,強烈希望明治天皇的生日11月3日能夠作為固定紀念日保留下來,在1925年發起了設立「明治節」請願運動。2萬多人的聯合署名被送到了當時的帝國議會。雖然當時議會以全票通過了這個議案,但大正天皇病情惡化,當時的貴族院的審議就此擱淺。這一等,就到了昭和天皇在位時的昭和年代。1927年(昭和2年)正式通過了法案的修改,為了紀念明治天皇對日本近代化作出的貢獻,特將明治天皇的生日11月3日設立為明治節,以念其功。

1946年11月3日,日本公布了日本國憲法,為了紀念這部日本新憲法,弘揚熱愛自由和平,推崇文化的精神,在1948年公布的節假日法中,將11月3日重新命名為「文化日(文化の日)」,一直保留至今。雖然官方說辭中並沒有說明新的文化日與舊明治節之間有何種關係,但在當時的國會答辯和憲法制定日程中,還是能看到刻意將新憲法放在舊明治節進行頒布的思慮。

明治維新後的第二任天皇大正天皇,由於其生日是處於日本酷暑時節的8月,再加上大正天皇體弱多病,不便於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於是在設定大正天皇生日8月31日天長節的同時,追加10月31日「天長節祝日」,便於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於是,大正年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實質上多出了一天的節假日。

但是由於大正天皇在位期間,體弱多病,多數工作由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代辦,再加上當時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政局動蕩,大正天皇駕崩後,其誕生日並沒有被保留下來,變成了365日里普普通通的一天。

昭和天皇的生日是4月29日,與其他節假日一起,正好構成了日本5月初的黃金周連休。昭和皇帝駕崩後,出於如果將4月29日這一天的節假日取消,造成黃金周的不完整,會對國民生活造成影響的考慮,在1989年(平成元年)通過法案,將4月29日設定為「みどりの日(綠之日)」,作為固定節假日保留下來(昭和天皇喜愛自然,喜歡花花草草,對植物頗有研究),倡導國民「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加深保護自然的意識」。2005年,又通過了節假日法案修正案,將綠之日移到5月4日,將昭和天皇的生日4月29日重新命名為「昭和の日」,意在倡導國民在經歷了曾經動蕩的歲月之後,紀念日本邁向復興的昭和年代,並思考國家的未來。

明治維新之後過世的3位天皇中,有2位天皇的生日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轉變為固定節日被保留了下來。於是給了普通國民一種錯誤的印象:天皇退位後,天皇的生日都可以作為固定節日保留下來。

但實際上,日本天皇的退位與新的節假日的設立並無必然聯繫

至於 萌生退位之意的明仁天皇退位後,其生日能否作為固定節日保留下來,這個還真不好說。12月23日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日子,在聖誕節氛圍已經浸染到國土各個角落的日本,即使沒有這個節假日,好像對國民生活也並無太大影響。

當然,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明仁天皇並沒有做出太多的豐功偉績,但還是頗受日本國民尊敬和愛戴的,相信很多人也希望他的生日能作為固定節日保留下來。

至於到底如何,只能交給時間給出答案了。

推薦閱讀:

《流星之絆》的「絆」究竟是什麼意思?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