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

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改變自己。只要你以改變自己為目的,那你也可以用任何稱呼來定義它,你也可以稱呼這種行為叫:心靈成長,也可以叫其它任何名稱。

改變自己有兩個方面:意識的部分和潛意識的部分。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因為「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願意改變自己的前提則是:首先能體會到生活中的諸多苦厄。如果一個人並不能體會到生活中的諸多痛苦,那他也不可能會有動力去改變自己。所以,苦難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好事。生活中越是痛苦,那改變自己的動力也就越強。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因為一切痛苦的根源來源於「我」們自己。

痛苦產生於兩個部分:意識或者潛意識。

舉個例子:我們穿好了西服準備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面試,為了這次面試我們準備了半年之久,它決定了我們未來十年在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非常的重要!

在公交上時,突然有個男子撲倒在我們身上,同時豆漿撒了我們一身,導致我們的西服一團糟。而這時如果我們開始憤怒,並且這個憤怒在心中不斷累積時,當下我們就會很痛苦,很難受。沒有人可以在憤怒、憎恨、惡念、敵意時還能享受到心靈的平靜與安詳。

當我們被他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到時,我們可以選擇,憤怒或者包容。這是我們意識部分可以做到的。

有人會說,有多少人可以在上邊的場景發生時,做到淡然不生氣呢?大部分人都會慣性的在心中升起憤怒,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還可以控制自己的憤怒,而理智差些的人,恐怕無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情緒。這部分憤怒來源於哪裡?

潛意識。

這部分憤怒來源於我們過去積攢的慣性的行為模式。在很早以前,甚至小時候,當類似的不如我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慣性的開始憤怒、指責,當事情解決後,看似我們獲得了心靈的平靜,但這些情緒卻猶如種子一般深深的種植在了我們的心中。當下一次,不如我意的事情再次發生時,我們就再次給這些種子澆了水。種子就會發芽、長大。當下一次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時,類似的憤怒就會慣性的跳出來,我們會控制不住的產生出憤怒。就如滾雪球,越來越大。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積蓄來無數的慣性的行為模式。一碰觸到類似的場景,這些慣性的行為就會觸發,然後演變成各種念頭:憤怒、厭惡、憎恨、喜歡、愛戀、執著。

我們以為是某個人讓我們如此的憤怒,殊不知,只是他觸發了我們心中的慣性的憤怒模式;

我們以為我們無可自拔的愛上了某一個人,殊不知,只是他觸發了我們心中慣性的貪愛模式,他帶給我們的感覺很熟悉,這樣的模式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很安全,出於對這份安全等諸多的感覺的喜歡,我們「無法自已」的愛上了對方。

修行,修的是這顆心,這顆心意識和潛意識這兩部分。

在意識的層面,我們會有一些標準,當別人做錯事,無意傷害到我們時,我們以包容的心對待他們,以愛和善意關心他們。

但我們被其他人傷害到,而觸發了潛意識慣性的痛苦時,或許這份痛苦非常的強烈,以至於我們無法平心靜氣以愛和善意對待他人,那這時各個宗派、學說的修行方法,都是在處理這一部分的問題。

不管是轉移注意力來默念某一個名號,還是從儒家思想或心理學的行為療法從行為來強化善念,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卻只是治標不治本之法。

要想徹底找到對峙的方法,則需要深入了解這部分痛苦運作的原理,以此來找到解決的方法。

身心是怎樣運作的呢?

身心有兩種運作形態:六根與六塵產生接觸,接觸之後想蘊開始分辨,喜歡或厭惡,緊接著就會產生出貪愛或憎惡的感受,而感受產生後,便會變為種子貯存於心間。

心的第二種運作模式是十二因緣的運作的一部分:六根與六塵接觸產生感受,這部分感受則是以前貯存的種子,感受升起後,心緊接著會對「這些感受」產生執取。當憎恨的感受被觸發時,當下我們就會感受到痛苦,緊接著我們就開始厭惡這些痛苦的感受,於是痛苦就會如滾雪球般,不斷累積。

當心中貪愛的感受被觸發時,心緊接著就會執著,我想要獲得更多這樣的「感受」,於是我們會誤以為我們愛上了某個人。而對有多貪愛這份感受,便會升起多少的執著要再得到它或者「他」。

曾經有一個同學找到我,問我是在學心理學嗎?當得到確定的答案後,她說:我和男朋友分手了,我很愛他,你能不能幫幫我,讓他回心轉意。我試圖告訴她,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我可以幫助你改變你自己,可以幫助你放下這個念頭。可是她卻聽不進去,最後不斷在這個問題中痛苦的翻滾。

在意識的層面,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做到,不要憤怒。不要憎恨,不要貪愛,可當潛意識的憤怒被觸發時,我們卻無法自控。

佛陀發現輪迴的奧秘,當我們和外界接觸,痛苦的感受被觸發時,我們控制我們的注意力,不去認同這部分痛苦,就只是客觀的觀察,痛苦就會慢慢的消失。當痛苦消失後,當下我們就可以體驗到心靈的寧靜與安詳。而你去除了多少量的痛苦,就會有多少的慈愛、悲憫之心自心間涌發出來。

觀是如何發現的呢?

佛陀發現:當感受或念頭在心中或身體上升起時,我們的注意力認同他們時,他們就會被放大,才會演變成行為。當我們的注意力不去認同他們時,他們就會慢慢的消失。

假如念頭或感受是種子的話,那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水和肥料,而我們身體、口語或意念的行為則是結果。我們身、口、意的行為只是衡量我們心念強弱的標尺,例如:當我對一個人有不滿時,首先僅僅是念頭在心中升起,若這種不滿還可以忍受,我不會通過口語來表達;當這種不滿很強烈時,我或許會通過口語來辱罵他,來表達我的不滿;當這個不滿更加強烈時,我或許會毆打他。而我們身、口、意的行為只是衡量我們心念強弱的標尺。

而觀:則是感受或念頭在心中升起時,我們的注意力不去認同它們,也不去壓抑它們,就只是觀察。

什麼是觀呢?

觀:觀察;看但是不參與,就如大街上有人在爭吵,我看,但是不參與到爭吵中,不去評判誰對誰錯,誰成熟,誰幼稚,看,就只是看,這就是觀。

但是佛陀講的觀不是對外在世界的,是對我們自己的,觀察我們自己身心的實相,這個觀察不是想像出來的。這裡的「觀」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分為兩部分:覺知與平等心,這兩部分就如馬車的雙輪,鳥的雙翼,是觀的全部內容。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當念頭或感受在心或身體中升起時,我清楚的知道了它升起了,並且我的注意力沒有去理會它就是觀。

它升起時,我警覺到了,是覺知,而在警覺到以後,我不去理會它,它沒有對我的注意力造成影響便是平等心。

觀什麼呢?觀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

對我們的身體的行為保持清楚的覺知;

對我們我們身體上升起的感受保持清楚的覺知;

對我們心中的感受保持清楚的覺知;

對我們心中升起的所有念頭保持清楚的覺知;

這四個覺知的範圍,叫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叫四念住,這是通往解脫,徹底的凈化我們的心的唯一的道路。

壓抑和放縱都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而唯有如實觀照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唯一道路。

如果想學習這個禪修的方法,就必須要有老師的指導,或到禪修中心去學習,雖然我的專欄也有這些方法的詳細指導,但沒有老師的指引是沒有辦法練習的。

ng.81355.net,這是受念住入門的禪修報名網站。

推薦閱讀: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關於末法時代?
修行的兩個階段
蒂帕嬤:生活中行禪
是「污點」還是「功勞」——評楊戩(二)

TAG:修行 | 佛教 | 心灵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