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美國大選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對大多數人而言,2016年可能意味著歐洲杯的綠茵盛宴,又或是奧運會的桑巴風情,而在這屆美國選民那裡,2016年卻遠沒有那麼輕鬆,因為他們要在金融危機以來首次產生新總統的這個大選年裡投下屬於自己的那一票。
這場關乎美國內外政策重大走向的選戰,幾乎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異於往常的戲劇性。無論是「第一位女性總統」以及有機會重返白宮的那位第一先生,還是自艾森豪威爾以來又一位毫無公職經驗的總統甚至玩笑中的「最後一任美國總統」,甚至是罕見的無法享有過半正面評價的兩党參選人.
2016年不但是一場左右著美國國家命運的選舉,更是長周期下美國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對外政策等眾多領域內積累的多層次民怨情緒的一次總爆發。這也就構成了中國讀者對本次美國大選乃至整個美國總統政治與制度產生關注的最大出發點。
如今,在美親歷選戰的游天龍、華建平和林垚三位老師合作撰寫的這本《總統是怎麼選出來的》,深入淺出地為中國讀者的關注與思考提供了清晰、直觀且專業的導覽手冊。細讀之後,不難發現,這本將美國總統政治娓娓道來的讀物展現了三個層次的經典探秘路線,即政治制度、政黨生態以及競選文化。
(游天龍/台海出版社/2016)選擇「政治制度」路線的話,你會被帶回美國立國之初,領略美國總統政治的關鍵制度安排,解答關於總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總統到底「靠不靠得住」,總統初選和大選的制度性差異等各種疑問。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在這條路線上不但試圖解釋制度背後的深層原因,還努力把制度運轉起來公諸於眾。
從2016年的選舉現實而言,希拉里和特朗普已明確鎖定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總統提名,桑德斯與希拉里纏鬥、特朗普意外擊敗黨內多位「建制派」,充分說明了「不聽黨指揮」的美國政治困境,預示著從未被理性頂層設計而是漸進式改革疊加的兩黨初選制度勢必面臨下一輪改革的較大需求。而從初選到大選,面對著在民調顯示中並不盡如人意的兩位提名人,選舉人團制度的分而治之極可能再次產生令人意外的選舉結果。
在全聯邦多光譜綜合民調中希拉里不同程度領先於特朗普,但兩人在某些關鍵州的民調支持率卻持續膠著,這就不能排除希拉里「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為什麼民主黨能擋住桑德斯而共和黨攔不住特朗普?為什麼加利福尼亞或者德克薩斯這樣的大州在大選中其實並不那麼重要?為什麼特朗普即便在全美選民票上可能落後,希拉里也未必穩操勝算?為什麼說特朗普即便當選也可能成為「白宮囚徒」而無法兌現他的大多數激進政策?這些制度性問題,都會在這條路線上遇到合適的答案。
轉到「政黨生態」路線,你不但能看到美國國父們最初關於國家走向的分歧與鬥爭,還會品味到歷經演變的六次政黨體系中的縱橫捭闔。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昔日那個主張廢奴的林肯,所在的正是如今充斥著「白人至上」傾向、保守主義色彩濃厚的共和黨;而現在廣受年輕人青睞的民主黨其實並不年輕,其歷史反而比有「老大黨」之稱的共和黨更為悠久。
正是經歷了政黨生態的持續演化,民主黨在不斷高等教育化、少數族裔化甚至是城市化之後,逐漸弱化了對中下層藍領白人群體的訴求回應;而共和黨人的「大帳篷」下持續經歷著溫和重商派與宗教保守派之間的理念撕裂,一定程度上為茶黨勢力的崛起甚至「本土主義」、排外思潮的上位創造了理念和選民盤的夾縫。
至少在1856年民主共和兩黨競逐總統政治以來,如今這種兩黨內部失和、兩黨之間極化的碎片化亂象是鮮見的頭一遭。如何解釋老而彌堅的「桑德斯現象」?如何評估所謂的「特朗普現象」?
2016年大選為何是一場所謂「建制派」與「反建制派」的對決?本次大選之後,兩黨是否會再次重組,或者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些美國政黨政治的焦點叩問,你會在這條路線的遊歷中重新構建起一個不一樣的驢象印象。
如果從「競選文化」路線走起的話,你應該能切身感受到在美國選戰第一線的火藥味兒。作為候選人如何去募款、怎樣做民調、如何利用媒體來包裝競選並進行有效的民意動員,作為選民如何參與、如何捐款、如何投票、在哪個選區投票甚至投什麼樣子的選票,這些選舉技術以及建立其上的文化,你都會盡收眼底。
事實上,關於出於政治目的重新劃分選區到底是促進了少數族裔在國會中的更多分布,還是最終導致了國會乃至整個華府政治的深度極化,近年來已成為美國學術和政治界的重大爭議。而關於如何在冗長競選對競選經費的天然需要和「大金主」透過競選捐款控制政治過程之間實現微妙平衡,也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永恆話題。
在2016年大選,桑德斯是怎樣實現了小額捐款的歷史紀錄?特朗普所謂的「自掏腰包」為何只能限於初選階段?所謂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是否還能發揮威力?將參選人的演講台搬進起居室且可以提問並等待答覆的網路傳播方式到底在如何改變著兩黨的競選戰略?這些新時代的新變化所埋伏下的新難題,都期待在這條路線上找到蛛絲馬跡。
好的、壞的、丑的,對所有觀眾而言,這次大選都是一次看穿美國最華美一面或者最糟糕一面的理想切入點。而在中國語境下,中國讀者在讀著這本旅行攻略,穿行在美國政治的紛繁複雜之中時,其實是在尋找對這個西方強國前世今生的迷思。美國為何強大,又何以在深陷兩場反恐戰爭和金融危機之後的今天無法輕裝上陣繼續前進。
中國讀者同樣迫切需要知道的是,2016年大選對美國將意味著什麼,這次政治洗牌將如何重塑美國的內外政策乃至戰略議程,又將怎樣引發國際秩序的進一步變動。
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無論是越發廣泛的合作,還是此起彼伏的競爭,都密切關乎著兩國關係的重大走向;但同樣重要的是,兩個國家都需要各自努力在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業已取得的國家成就與民眾福祉證明了過去30多年道路的正確,而美國在今天要面對一個重大的抉擇,這個抉擇不僅僅只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間,更關乎這個時常展示自身制度靈活性的西方大國能否有效地對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同樣負責地實現自我否定與更新。
這個問題,似乎是本書的留白,但讀過之後,或許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2016年7月9日於華盛頓飛往北京的UA807上
《總統是怎麼選出來的?》一書已在各大電商上市,歡迎讀者購買。
(歡迎關注選·美公眾號iAmElection。《選·美》欄目致力於深度觀察評析美國大選,通過追蹤選舉動態,觸摸真實的美國政治肌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