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3期] 絲綢之路·天山道關鍵地段路網綜合考察」第一天:巴侖台古道
01-30
文章出處:中國考古網 作者:巫新華
絲綢之路天山道,是一條就在我們眼前,卻又古老直到遠古的亞歐大陸古代文明區域之間相互進行文化交流的大道。這樣一條有著斑駁歷史色彩古道的多學科綜合科考,是新疆文博界的一件大事。
這件事情,大到了啥程度?!我們到達和靜縣東歸賓館的午餐居然是縣委趙書記親自陪同,當然餐食標準是符合規定的。即便如此,大家心裡還是有些小忐忑,因為時至縣委縣政府、各級鄉鎮領導換屆;還有當下季節恰好是和靜縣旅遊旺季,賓客如雲,而我們適逢其會。更沒有想到的大事,還在後面:晚餐時間,縣委政府四套班子領導全部親臨探望我們。得意之下,我都有些忘記了:是我們搭乘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文化先行的東風,還是和靜縣這個擁有天山南部大綠洲和天山腹地大草原的地方自古以來就尊重學者、喜歡老九(幾十年前知識分子的舊稱)。 科考正式啟動。2016年8月3日早10點,和靜縣四套班子及工業園區領導全部到場,在文管所、博物館、文化館廣場前一個莊重簡約的儀式後,科考隊9輛越野車依次出發。滿載著和靜人民的重託,科考車隊向西北方向駛出縣城,經過30多平方公里的城北綠化園區,便進入天山古道與現今國道共同經行的巴侖台山谷。 老巴侖台溝古道 50多公里的山谷彎道之後,進入一條大致東西方向走向的天山谷地,老巴侖台溝出現在眼前。老巴侖台是今天巴侖台鎮的前身,這裡最著名的人文景觀是巴侖台黃廟。始建於乾隆年間,落成於光緒十四年,建成百餘年來,一直是土爾扈特、和碩特蒙古人藏傳密宗佛教徒朝覲聖地,也是新疆藏傳佛教黃教四大廟宇之一。黃廟建築群由27座廟宇組成,東西綿延2.5公里,蔚為壯觀。細想下去,西域也只是塔里木盆地南疆地區的佛教香火曾經陸續斷絕。但是以和靜縣黃廟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在天山一線,尤其是天山北麓並未真正離去。實際是從未離去,絲綢之路天山古道科考第一日便來到和靜黃廟,也許是冥冥中註定。
全年,幾乎每天前來黃廟育經朝聖的佛教教徒絡繹不絕。巴侖台黃廟香火極旺,每逢宗教節日更是熱鬧非凡。老巴侖台溝不僅是宗教聖地,還是一處天然森林公園,在東西長20餘公里的綠色谷地中,楊柳果木蔥蘢。盛夏季節平均氣溫在20度左右,冬暖夏涼。溝谷向東延伸通向北部的阿拉溝和南部的和靜綠洲,只是沿途溝谷逐漸變窄,必經的隘口山崖較為陡峭。地理環境給予的交通條件不如巴侖台溝直接對接的北部阿拉溝南部和靜綠洲。圖6、和靜縣莫呼查汗墓葬群遺址出土銅鏡(網路圖片)
圖9、阿拉溝第四紀冰川「U」型谷
圖13、阿拉溝東口魚兒溝戍堡(網路老照片)
1929年,新疆考古的先行者黃文弼先生在新疆進行考古工作時曾經由阿拉溝山谷前往焉耆。大致路線是:出托克遜,至亦拉湖、托爾密湖,入阿拉溝,經巴爾克斯圖溝,過塔斯干達坂,再經可根托羅蓋、察汗通格、曲惠入焉耆(《塔里木盆地考古記》第一章)。現在南疆鐵路線路與從阿拉溝經烏拉斯台、巴侖台、和靜至焉耆的公路線大致一致,而這一公路路線與以往的古代交通線基本相同,同時目前也有公路自烏拉斯台和和靜兩地沿鞏乃斯河通往新源縣。並且成為溝通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區的重要交通路線。推薦閱讀:
※[第0013期]北京大學東非肯亞陸上考古記
※城牆、城樓為什麼是稍稍向里傾斜的?
※[考古日報Vol.76]陝西鳳翔發現秦漢時期「皇家祭天壇」
※[考古日報Vol.91]山西陶寺北墓地發現2座大型春秋晚期墓葬 均為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